“我1978年入学,是李老师教改实验班的第一届学生”唐颖颖和班中的许多同学一样,至今还记得李老师当年教给他们的儿歌,以及跟着李老师到野外找春天的情景她自己也说不清梦想的种子是什么时候埋下的,但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像李老师一样做个教师”,从南通中学毕业,尽管考过了重点中学的分数线,她还是选择了南通师范1989年,她回到母校通师二附小当了一名教师,并于第二年进入学校成立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幸运地成为李老师的第一批徒弟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李吉林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建设跨世纪优秀教师群体”的构想,1990年春,江苏省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了
现在已是南通市一所小学副校长的张洪涛当年是个贪玩调皮的男教师“参加培训的最初两年,因为‘野’惯了,我常常交不齐李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没想到李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这个‘后进生’,而且表扬我已经交的一些作业”培训进入第三年,李吉林还提议他担任培训中心的班长,使他感受到,李老师不但能充分认识儿童,对青年教师也无比了解,“她从不用行政手段强迫大家做什么,大家却都自觉自愿地认真完成”
李老师的赏识使“长不大的儿童”张洪涛开始长大了,开始学着像李老师一样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每一次公开课赛课李老师都亲自辅导,甚至一句话怎么说她都演示她的主意特别多,我们有时候有点怕她,因为她经常会琢磨出新点子,推翻本已商量好的方案我现在还留有一叠教案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李老师用铅笔修改的痕迹”
青培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寒假,唐颖颖把自己练字的作业交给李老师,李吉林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你的字就是对孩子的引导”她送了一本字帖给唐颖颖“刚工作时,嗓子哑了,李老师把别人送她的西洋参给我,还给我抄中药方子,并教我用嗓子”这些温暖的记忆让唐颖颖体会到李吉林对青年教师的慈母之爱
在徒弟们眼里,李吉林就像个邻家阿婆,遇到热闹也爱凑一凑,看见年轻人总穿黑色灰色衣服,就直言“不好看不好看”
与张洪涛唐颖颖那批教师比,丁伟算是李吉林新生代的徒弟,她也珍藏着李老师反复修改过的一打打教案纸
有一件事让丁伟难忘2003年学校让她参加市里的一个教学比赛由于态度上不够重视,比赛成绩不理想大家都说:“不是平时上课挺多的吗?怎么上成这样?”她当时最不敢面对的是李老师,“可李老师没有找我,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多月后,李老师找我过去,让我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校内展示,并说:把这堂课备备好,上上好,打个翻身仗!”原来,李老师怕她就此消极,就此放弃,以这样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的方式让她重振旗鼓李吉林的包容换来的是年轻教师对学生的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舞台是我最重要的成长”丁伟说
李吉林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李吉林的带动下,整个学校都沐浴在情境教育的阳光下
鼓励年轻教师“自信地想快乐地想”,提醒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想,研究针对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在李吉林的悉心指导下,数十位年轻教师在各自的学科脱颖而出,情境教育的种子得以在更大范围播撒萌芽
曾经,上了小学的孙女对李吉林说:“奶奶,我发现你像个小孩子,我喜欢和你玩”听罢孙女的话,她无比惊喜!她认定这是一种赞誉,“因为儿童说我像儿童,大概我是真的有点像儿童了”
这种“像”更源于“懂”她说:“我们的孩子,每日走进学校,不仅仅是为明天的辉煌作好准备,而且也是为了今天童年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懂”使她为“小孩子没得玩,大孩子没得觉睡”的应试现实而深深地痛心,使她无论多忙,下课铃响后都要起身看看哪个教室的门没有打开,提醒老师不要拖堂这场景不禁使人想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对李吉林的赞誉: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
让课堂成为儿童创新的沃土
■王灿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吉林就开始了审美课题的研究,提倡“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1997年更明确地主张教学应当倡导“美感性原则”
李吉林常说,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在她看来,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通过美,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所以她一直将美作为儿童创新潜能开发的突破口
三十多年的探索,李吉林总结出“再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充满灵性的“审美场域”,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进而影响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当他们长大以后,会因为追求美的境界,而不惜代价地为事业为民族为人类去创造,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人才”她以为,这才是我们今天培养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迸发出来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
李吉林认为,这种思维并非传统意义上一味注重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并非追求统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教师应引导鼓励儿童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相同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