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郑东新区CBD成了欢乐的海洋,很多人聚集在如意河的桥上观看龙舟赛。
开赛前,为龙舟点睛。
□记者任磊王玮皓王峰文平伟摄影
核心提示|也许有人不理解,认为龙舟原本是南方过端午的习俗,为何要在一个缺水的中原城市郑州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比赛?事实上,龙舟与中原文化颇有渊源,人们只记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殊不知他的另一幅作品《金明池争标图》也是传世之作,此图正是描绘了龙舟竞标的场景。再追本溯源,早在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带领先民造舟车、定历律,开发农业,定居中原。如今在郑州举办龙舟赛,“也是想借助龙舟这项参与性、互动性更高的活动吸引年轻人,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张希清说。
在郑州划“龙舟”名正言顺
“历史上,早在北宋年间,河南就有龙舟赛,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就是描绘的龙舟比赛场景。”中华炎黄文化研讨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说。据介绍,张择端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人物悉数生动摹画下来,主题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
赵德润说:“中国传统的龙舟赛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的,是传承两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乍一看好像跟北方人过端午节的关系不大,但黄帝作舟车的典故早在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新郑又是黄帝故里,是龙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龙舟赛在河南举办是理所当然的。”
河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名誉会长贾连朝说:“每年三月三在新郑举行拜祖大典,是希望以此为平台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精粹,龙舟赛就是很好的民间文化,龙舟赛以后就是拜祖大典的进一步延伸,共同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郑州市副市长刘东说,郑州市自去年开展端午龙舟大赛以来,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队伍以前不知道在郑州有这样一个赛事,通过新闻对赛事有了认识。对于“在郑州划龙舟”的硬件建设,刘东介绍:“端午节划龙舟在南方比较多,北方的文化气氛不是那么浓,以往是因为我们没有举办赛事的环境,现在郑东新区有了这片水,也就有了龙舟赛的载体。”
“龙舟”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在6月11日、12日的郑东新区如意湖畔,前来观赏龙舟比赛的郑州市民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比赛的,对此,张希清表示这正是龙舟比赛的重要意义之一,“这种互动性强的体育运动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能吸引到他们才是真正地传承民族文化。”
张希清说:“这些年国家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但放假了光吃吃喝喝也不行,只是宣传民族文化也不行,只有让群众亲自参与,亲身感受,才能体验国家历史文明的意蕴。拜祖大典很有历史底蕴,但它对普通群众来讲有一定距离,群众基础雄厚的龙舟赛就可以和拜祖大典相互辉映,从而成为河南的文化亮点,同时也是郑州的城市名片。”
从大的方面来看,小小龙舟承载着中原经济区的大梦想,张希清介绍:“中原经济区有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而拜祖大典和龙舟赛就是其中的两大举措,它们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和功能,对郑州和整个中原文化建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有积极意义。”
“龙舟”是传统文化代名词
在采访中,主办方表示希望借助“端午节划龙舟”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然而,要想使人们对自己的民族节日感兴趣,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仅靠一叶“龙舟”是不够的。根据省文化厅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我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很快,其中省文化厅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已达30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205家、社会团体89家、基金会10家,涉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多数专业门类和研究方向,业务活动几乎涵盖了文化部门的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技术突破等多个方面推动着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刘东还介绍,不管是郑开马拉松,还是轩辕龙舟赛,政府部门一直在不断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特别是结合节日文化举办体育赛事,如元旦长跑、春节拜大年、元宵节闹元宵,都为市民在节日期间增添了一项文化活动。
虽然我们正在为振兴民族文化而努力,但与外国相比,差距尚在,张希清介绍:“仅仅以端午节为例,就有韩国跟我们争着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端午节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跟我们的端午节不太一样,但他们对这种传统节日很重视。我们以前不太重视端午这样的节日,现在我们清明、端午都放三天小长假,其中蕴含了国家历史文明的政治含义,也是国家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举措。”
河南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可以挖掘?张希清说:“河南历史底蕴深厚,除了黄帝故里、龙舟比赛外,我觉得濮阳的‘中华第一龙’也是华夏龙文化的标志,如果好好开发并加以利用,对河南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