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热点新闻 >

春节年俗弱化年味变淡 专家:河南对春节的信仰仍在

2013-02-20 09:30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漫画/王伟宾

  统筹:河南商报记者李肖肖

  执行:河南商报记者李肖肖宗雷

  见习记者陈晓丽

  如今过年,也放鞭炮也拜年,但很多人感叹,很难找到小时候那种兴奋和激动了。重新回顾那些传承千年的古老习俗,能否带我们找回逐渐缺失的“年味儿”?一起来看看专家眼中的年味儿。

  A

  不再神圣的节日

  为啥年年还在过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彭恒礼)

  春节年俗整体弱化

  河南商报记者:人们常说的“年味儿”变迁,其社会变迁背景是什么?

  彭恒礼: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国民政府改用公历纪年。随着历法改变,农历的“正室”地位不复存在,春节丧失了岁首节日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变化,遍布全国的“打工潮”和日益严重的“空心化”,使得春节习俗的继承和延续遇到空前挑战,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河南商报记者:就河南来说,主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彭恒礼:河南春节习俗整体呈弱化趋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年味变淡”。比如,节日时间缩短,过去春节从腊八、祭灶开始,经过除夕、大年初一,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甚至整个正月,但现在节日时间明显缩短,很多人已不把“腊八”当节日,更不会视为春节的起点。

  河南商报记者:这也和大家的心理变化有关。

  彭恒礼:是的。大家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整体下降。“守岁”变成“看春晚”,“破五”的禁忌不再被普遍遵守。说白了,很多人心目中不把春节视为新年的开端,之所以过春节,是因为春节是法定假日,家里的长辈们和身边的人都过节,年轻人往往抱着“随喜”的态度,春节在他们眼中不再神圣。

  河南对春节的信仰仍在

  河南商报记者:现在我们所过的春节,主要有哪些特点?

  彭恒礼:现在的春节有过度商业化的特点。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灯会等,过去基本是免费的,现在基本是以文化主题公园的形式出现,要通过货币去购买“年味儿”,严重影响到本就数量日益狭窄的参与公众。尤其是元宵灯会,以前都是在大街上举行,人山人海,火树银花,热闹非凡,现在,把灯会关在公园里,花灯依旧,人影寥寥,失去了“闹元宵”的文化氛围,年味儿就会变淡。

  同时,外来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春节的佛教道教内涵有相悖之处,也对春节产生一定的冲击。

  河南商报记者:在春节年俗演变的过程中,河南有什么特殊性?

  彭恒礼:由于黄河流域是春节的主要起源地,河南表现得更特殊些,“变”中又有很多“不变”的因素。

  首先,在河南,春节基本结构完整,农村依然比较隆重,从腊八,到祭灶,到元宵,还会一整套过下来。河南的主要习俗,如饮食、社交、信仰等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不管节日再五花八门,但春节在河南人心目中第一大节的地位根深蒂固。

  这是一种信仰,对春节的信仰依然存在。过去人们借助神灵或者巫术手段驱邪祈福,求得一年的平安,这种信仰并未完全消失。贴春联、放鞭炮、贴门神等仍较为普遍,目的仍是驱邪求吉。

  B

  年味儿变淡

  是农耕文明的断裂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陈江风)

  年味儿缺失是农耕生态文明的断裂

  河南商报记者:现在大家都说“年味儿”变淡了,这是咋回事?

  陈江风:你们小时候经历的过年,实际上已经是传统过年的一个外壳了,顶多也就是“穿花衣、戴花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和真正传统的节日内涵相比,很多东西已经简单化了。

  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开始,到60年代,再到80年代末,我们有三次大的潮流,提出的都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三次口号的完全统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在激烈的反传统的背景下,对我们传统文化“动刀子”。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那时候中国需要富强需要更新,需要新东西,但是认为过去的东西要不得,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社会是杂色的社会,人生是杂色的人生,不能简单化。你们小时候经历的过年,已经是农耕文化的回光返照了,那时候农耕文明的印迹还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了,文化生态没有了,文化氛围没有了,不在一个时段了。

  河南商报记者:这中间也就是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这种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关系没?

  陈江风:改革开放三十年,江山巨变,过去五千年都没有变的现在变了。从五千年前黄帝号令天下,一直到1949年,整个中国社会都没有太大变化。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整个中国社会,认为工业文明是先进的,农业文明是落后的,是需要断裂的,而且说这话的都是中国的精英,这期间发生了一次次对旧文化的强制性断裂。这种思潮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东西,这是好的,但是需要反思。

  我们文化的形成,和宗教、祭祀、节律有关,这些属于农耕文明的“年味儿”,都渐渐被工业文明占领,而且不给它价值,它就没有生存的余地。

  经过一个世纪一系列激烈的反传统变革,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已在逐渐断裂,依附在它身上的“年味儿”也就逐渐缺失了。

  重现过去的年味儿已不可能

  河南商报记者:过去那种浓浓的“年味儿”,还能不能找回?

  陈江风:现在幻想保留年味儿,或者重新唤起年味儿,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社会整个大生态环境变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复兴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藐视文化、藐视祖先,只重经济不重文化,就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坚守自己的节日和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什么叫文化强大?就是你怎么过,全世界都跟着你怎么过。只要看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就知道了。要是摒弃自身的文化,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越来越低。

  河南商报记者:怎样坚守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陈江风:这需要全社会真正把复兴中华文化落到实处。冯友兰先生讲过:“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只有现在和过去,只有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我们不能说工业文明就是先进的,农业文明就是落后的。我们自身的文化是有缺点,但就像给孩子洗澡,不能泼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扔了,这个道理人人可讲,但却难真正做到。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