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新庄原址上崛起的万达广场成为郑州西区的商业中心。记者唐强摄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原经济区建设战鼓催人,一日千里;郑州都市区的开局,热火朝天。
定位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郑州都市区,实现近期“一区两城”、远期“两区两城”目标,动力是否强劲?活力能否四射?
关键就看开放的程度、创新的力度。郑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就是拉动郑州都市区腾飞的“双翼”。只有开放,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提升大郑州的城市竞争力。
开放创新“双驱动”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十八大吹响新号角。
河南,这片古老的中州大地,正以开放的胸襟笑迎四方宾朋,欢迎海内外的广大客商前来投资兴业。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城市,无疑是客商眼中的“聚宝盆”。
2012年,郑州市招商引资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市招商引资总规模预计1314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规模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2位、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98.4亿元,同比增长16.7%。
郑州市在招商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小分队招商、链式招商、集群式招商、领导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尤其是“五职”招商模式,成效非常明显,全市18个县(市)区、开发区85职80人,上报“五职”项目89个,总投资1889.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67.6亿元,签约项目88个,开工建设54个,实现进资119.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4亿元。
开放是一个城市的态度,创新则是灵魂。郑州市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又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开放创新“双驱动”,提升开放水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市委书记吴天君指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实现“一区两城”目标的动力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发展无穷期,创新无止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
郑州市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宇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河南企业的杰出代表,中国客车行业节能与新能源技术集大成者,宇通一直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宇通重点研发的新能源客车降重不降质,载客能力提高20%,节油率达到30%以上,在天津、昆明、郑州、洛阳等几十个城市公交中投入运营,既叫好又叫座。2012年度,宇通共销售新能源客车1934台,销售区域涵盖国内主要城市,并已出口卡塔尔和台湾地区,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已位居行业全球第一。
“招大引强”结硕果
我省城镇化大潮中,离不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三者良性发展。招商引资又是解决诸多难题最现实的切入点,通过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通过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区促进城镇化。
地处“天地之中”的郑州,挟资源、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招大引强,大招商,招大商,一批重大项目竞相落户郑州。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富士康来了,大连万达来了,格力来了。一个是全球“代工巨头”,一个是中国商业地产的“王者”,一个是中国空调业的“霸主”。
2012年2月,在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总装车间,一台台“郑州制造”家用空调完美下线。据悉,一年300万套的产量,产值超过60亿元。
2012年10月13日,位于航海路与大学路交会处的郑州二七万达广场人流如织。历经22个月的开发建设,郑州二七万达广场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业。这是郑州中原万达广场开业一年之后,郑州二七万达广场的高调亮相。
落户郑州两年多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制造中心,并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对富士康、万达、格力而言,这是其挺进中原的“第一步”;对郑州来说,这是“大招商,招大商”战略结出的累累硕果。
2012年,郑州市筛选出西门子、海尔、华润、国机、中国北车、卡特彼勒、玉柴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企业作为重点引进合作对象,形成研判报告30余篇。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带队拜访了西门子(中国) 有限公司、UPS公司、北车集团、顶新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回访了恒天集团、东风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总部,为重点项目的引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郑州市成功举办和组团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地区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举办一系列招商引资专项活动。1~11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5个,签约总额2975亿元。
郑州市商务局外资投资管理处处长孙国斌说:“这四五年引进外资增速都很快,每年不低于30%的增幅。2011年,同比增幅超过了63%。郑州市这几年每年新注册的外资企业都在100家左右。”他认为,招商还是要招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郑州市不仅具有地理交通方面的优势,我们的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几大平台,对外资也很具吸引力。”
近几年,郑州市落地了一大批大型企业,西部各省经常要到郑州来“取经”。郑州人正是用真诚、决心和能力打动了一个个商家。
产业集聚“拳头硬”
招商引资,主要载体是什么?就是产业集聚区。差异化的产业集聚区,可以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郑州的现实困境:土地制约。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博士表示,中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建设用地的高峰,而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河南,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突破瓶颈制约,关键就在于“集约、集群、集聚”。
郑州集中精力念好“集”字经,努力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坚强载体。明确主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确定了全市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7大主导产业,建设两个五千亿级和六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制定出台了9个重点工业行业发展行动计划。确定了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业、文化创意旅游业、高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公共服务业7大主导产业,打造“十中心”。
集约、集群、集聚是思路,是举措,全面提升是目标、是结果。
郑州在全市布局了36个重点产业集聚区,现已入驻企业近万家。
2012年9月24日,荥阳,郑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该集聚区总体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计划到2016年产值达1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以超硬材料产品为主体、配套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和突现深厚中原文化底蕴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基地。
12月16日,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总投资约22亿元的13个项目集中开工奠基。预计“十二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200家,汽车产量60万台,销售收入破千亿。
抓发展先机,沐政策春风,一批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茁壮成长,必将成为郑州“一区两城”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放之城,创新之城,集聚之城,郑州,华章开启。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