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陈至立:加强学校管理 共建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 陈至立
2006年11月20日
同志们,校长们:
今天,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学校安全工作为中心,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向不辞辛苦、默默奉献、踏实工作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校长、老师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为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河北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凉山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山西省交城县大陵庄小学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共建和谐校园的宝贵经验。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的负责同志就加强学校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工作做了很好地部署。大家都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把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目前,我国城乡有45万多所中小学校、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12万多所幼儿园,有2亿1千万中小学生和2200万在园儿童。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重视加强中小学治安保卫和预防犯罪工作,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中小学安全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广大中小学校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安全工作得到了加强,育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校园内外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各类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学生斗殴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校外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进入校园作案,以及极个别教师伤害学生的严重事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教训深刻。这些事故和案件的发生,一方面表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一些不法分子把犯罪的矛头指向防范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有些地方和学校安全工作仍存在松懈麻痹的情况。刚才周济同志说了,就在我们召开今天的电视电话会议的前夕,11月18日晚,又发生一起楼梯口拥堵踩踏造成学生严重伤亡的惨痛事故,死亡学生达6人,受伤学生达39人。
应该看到,校园安全关系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关系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和谐校园建设。我们一定要从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为中小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二、明确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每一所中小学校建设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刚才,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的“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书提出: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铸和谐”。这五句话四十个字,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全国中小学校要行动起来,因地、因校制宜,扎实开展创建活动,使每一所校园都成为和谐校园。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校园安全工作应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也就是校长负责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通过内部人员调配,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力量,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偏低,安全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严格实行夜间值班和巡查制度,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和管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根据寄宿生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