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涛哥:亲爱的博友们,大家好!我代表全体教育博客编辑同仁欢迎大家的到来! (博友中间想起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涛哥这时却说:对不起,我在调试麦克风。 (现场响起一片笑声,整个会场一下子轻松起来) 主持人涛哥:今天我们邀请到的都是重量级的嘉宾,希望我们的博友待会儿踊跃互动,您的精彩提问,将会换来嘉宾更为精彩的解答。(这句是真心话) 主持人涛哥:博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教育博客沙龙的主持人王运涛。首先,我非常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出席本期博客沙龙活动的几位嘉宾,他们是: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娄季俭,《中国教师报》驻豫记者站站长张志博,郑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周怀军,郑州市第74中学校长孙岩梅。 大家知道,道德课堂是郑州市十年课改的硕果。郑州市不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道德课堂”的概念,并且在全市中小学中普遍推广。今天,以《课改立场——一个区域教育的实践样本》的出版为标志,郑州市的道德课堂已经走向了全国!这本书是对我们郑州市教育局区域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报道,《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李炳亭先生本书的序中,用“郑州变法”四个字来形容郑州课改及道德课堂。《中国教师报》8版联动,重磅推出了以“郑州变法”为题的郑州市教育局区域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接下来,我们首先为播放一个小短片,请大家来直观感受道德课堂的魅力,请看大屏幕。(播放郑州74中冯老师的课堂视频,结果发现声音不够大,工作人员一阵忙碌,最后我拿了麦克风过去对着电脑的音箱,有一些效果但仍不理想,最后决定播放10分钟提前结束) 主持人涛哥:各位嘉宾,各位博友,刚才视频中为学生授课的这位老师,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现场,接下来我们来听听她在上课过程中有哪些思考。 74中学冯宁老师: 首先呢,我觉得今天的命题很好——幸福在哪儿。我自己认为,作为人的幸福有两条:第一是需求得到了满足,第二是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我感觉我在上课的时候,核心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是一个物理课的老师,咱们物理课最主要呢,就是逻辑思维的培养。有这样一句话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所以,我的核心理念呢,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学,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展示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互帮,兵教兵,兵练兵,争取来解决问题。通过刚才的短片,稍微展示了一下我们构建道德课堂的基本模式,我们通过先学发现一些基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互批一下相互的内容,看看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来,刚才没有放出来的其实还有一个学生争论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展示出来。这样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而不是盲无目的地想教到哪儿就教到哪儿,自己觉得哪儿是重点就教到哪儿,以前的教学我觉得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现在可以做到,学生不会哪儿,我们就教哪儿。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思辨、展示等方式能把它解决掉,然后我就尽量去少教。再一个,就是您讲的,表面上看老师教的少了,偷懒了,其实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第一,你的自学稿,要备得特别到位,因为你上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的。第二就是咱们老师的课堂经验要比较到位,因为你在课堂上不知道学生会生成哪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呢,就需要你老师去点拨。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够,那么就可能出现你被学生的问题考住了,那样的话,不会就很尴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下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然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包括那些高考题要经常去研究,有一些问题可能是比较深,学生自己提不出来的,你还要通过高考考点分析,给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然后尽量尝试着去解决。好,谢谢。 主持人涛哥:好,感谢刚才这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这让我想起我们郑州道德课堂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田保华局长的一句话,他曾在一次大会上讲到: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堂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成败的关键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田局长。田局长您好,我是您的粉丝,今天能够见到您,我很激动。田局长可以说是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总设计师,我不知道我这样说合适不合适,但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通过您在很多中小学做的关于道德课堂的报告,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可以这样上,原来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道德使命,接下来,我想请问田局长,最初的时候,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全国率先提出“道德课堂”这一概念的。因为我知道,这一概念中的“道德”与一般人所说的“道德”是有区别的,您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想请您对此给我们做进一步的阐述。 田局长:各位老师,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校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是我们教师成功的平台,学校应该是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教育功能的异化,使我们的教学步入了一种违反规律的误区。我们的一些课堂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的教为本,我们的教学以分数为本,这是不符合我们的教学规律的。基于对分数的追求,违背了我们教学的规律,所以我们的课堂上才产生了一些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学生为什么厌学、为什么逃学,正是因为它违反了学习规律,违反了他的成长规律,教师也苦,学生也苦,教师也累,学生也累,本来是我们的一种智力型劳动,智慧型劳动,却沦落为了一种苦力,一种重体力型劳动,这是违反了我们的教学规律,违反了我们的教育规律,我们的教学一旦有悖于我们的教学规律,一旦缺少了对生命的关注,那它又误入了一种教学的歧途。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教师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应该只是苦,只是累,而应该有乐趣,应该有幸福感,应该有成功感。但是,有些地方,教师和学生经历积极成功的这种感觉比较少,疲惫乏味的感觉比较多。我们凭着学生的苦学苦练,取得了学生的成绩,以牺牲学生的生命代价,取得了这些可怜的分数,可以说,这是违背了我们的教学规律,违背了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如何让我们的学校生活充满学习乐趣,我们从2006年开始探讨这个问题,致力于让我们的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我们提出来,要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我们的生活。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道德的光辉。要让我们的学科教学来强化品格的塑造。这样,我们就提出来一个“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让我们的老师在有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教学。让我们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够符合道德的要求。让给我们学生的学科分数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我们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关于道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去寻根:“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阐述的是合乎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即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如果我们能够符合规律的生存、交往,那才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提出来,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是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来实现我们德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来从事我们的教学工作,来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目的。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有规律的工作,是有道德的工作,我们当然应该从于道。我们从事的是德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所以我们当然应该从于德。这是我们提出道德课堂的初衷,和我们对于“道德”二字的理解,以及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要符合教学的道德要求。 主持人涛哥:谢谢田局长。听了田局长的阐述,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从于道,至于德”,我们就是走在教育的幸福路上了。那么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在面对个性特异的学生的时候,我们老师是一对多,在这时候,老师教学的统一性与学生发展个性的矛盾,在我们实施道德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为21世纪是多元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个性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和没有个性的商品一样平庸,没有市场。那么,我们的道德课堂,能否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能否让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起来? 田局长:道德课堂的核心,也是我们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纲要》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习总是个体的,尽管有一个共同学习的场所和场景,但是每一个人的学习一定是基于他个人对教学文本,结合他对生活的体验,他来表达他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说,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好,写作文也好,应该是学生内心的真实的反应。我反对八股作文,因为那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校80%都在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学校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命名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这就是课堂学习的生态建构问题,课堂文化的建构问题。道德课堂是能很好的呈现关爱、尊重、民主和谐的这样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生态。我们学习形态是小组学习,学习的方式是独学、小组学、群学,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先学,一定是个性化的学习;互学是兵教兵、兵练兵,群学,展示一定是有个性的展示。语言表达能力,发言的感觉,一定是个性的,一定不是一种表达方式。所以说,通过个性的先学,有个性的学,到最后反馈的时候,关键是看老师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反应,所以我们的道德课堂就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来设计的。 主持人涛哥:田局长,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我们老师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在道德课堂中,我们老师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传统课堂到道德课堂,需要老师实现哪些转变?是不是像有些博友提出的:课堂上越来越注重学生了,老师要更多地让学生开心,老师需要更多的赏识教育,那我们老师是不是就要由灰太狼变成喜羊羊啦?一句话,老师的主导性在道德课堂中是如何完整呈现出来的? 田保华局长:你谈到的这个问题是师道问题。最近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师道尊严重在师道》,来专门谈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为师有道,做有道德的教师。教师应该遵道、传道,教师授业解惑也要合道。授业是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解惑是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教师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要获得师道尊严,一定有师道,合乎师道的要求。教师应该有权威,权威应该从师道中来,所以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才是一个有道德的教师。教师是学长,使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而不是一个讲师。课堂学习有三种境界:一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三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教材走向老师。我们要追求的是第三种境界。教师必须具备的八项教学基本素养的第五条,实现六个转变: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课堂需要有道德的课堂,校园也需要有道德的校园,另外,家庭也是一个课堂。我们现在重点研究的是学校课堂,家庭课堂也要跟进。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是不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而设计的。学校的舞台不是老师的,是学生的。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成绩册看成自己的工资表。师道问题很重要,要为学生的成长而服务。教育局是为学校的发展而提供服务和保障,这是我们的角色决定的。 主持人涛哥:田局长告诉我们,道德课堂并不局限于校园之内。最近就要召开的教育服务大会的理念与此是完全相符的。另外,想请教娄主任,从教学层面来讲谈谈市教研室对道德课堂的推进,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娄季俭主任:关于构建道德课堂,从教学层面来说,教师要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要通过学科教学,能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只有满足了这些,构建道德课堂才有了一个基础。教师很重要,专业素养的提升很重要。近几年,我们教研室在提高教师素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教学达标评估活动,并增加了教育理论和道德课堂的一些理念,就是想通过这些活动,让老师能够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们平时注意侧重教师的基本功训练,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规律。教师要具备专业能力,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去上,效果很不一样,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研员,通过课堂观察,非常细致地对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记录,由此找到课堂中哪些是合乎道德的,哪些市不合道德的,需要修改。这些都不是凭印象、凭感觉的。这些对道德课堂的推进都很有意义。同时,我们还深入地开展了解读课标活动,标准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我们构建道德课堂要达到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随意定的,是国家课标规定的。作为我们来说,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一个学习时间段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要把这个学段目标,分解成为全年的目标、学期的目标,乃至于每节课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持人涛哥:教师是决定一个课堂的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刚才,田局长讲了道德课堂的设计构想,娄主任讲了教学层面的专业引领。那么,接下来我想请教周主任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自从有了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改革就如虎添翼。每一种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曾给教育者带来了无数的希望,期待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更好的教学效果,您认为我们的信息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郑州信息技术中心周主任: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道德课堂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道德课堂。在此,我想说清楚两个概念性的东西。一个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倡电化教育,到2000年之前,一直提的都是电化教育服务教育教学。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2000年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新的理念,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必须进行教育信息化。从此,真正开始谈教育信息技术,而不是原来泛泛而谈的电化教育。我们电化教育和现代的信息化教育,最终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变课堂老师为主体为老师为主导,二是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三是要使不同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这与道德课堂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认真打造就是为了道德课堂的发展。我们这几年,从2000年到现在,郑州教育信息化走在了全国的前茅,包括一些大的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直辖市城市,包括国外一些城市,能达到郑州这种水平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说,我们有信息化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推动道德课堂的开展。如果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支撑,道德课堂也很难开展。简言之,教育信息化确实为道德课堂改善了教学环境,达到了教学目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过去讲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不过三点: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微观到直观。如要讲历史几百年前的知识,如何搬到课堂来,没有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如何由小及大,比如生物课,细胞根本看不见,但信息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由微观到直观,如物理中的电流如何运行,无法讲清楚。我相信,今后郑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定会做好道德课堂的支撑。 主持人涛哥:谢谢周主任。这也告诉我们,正是道德课堂的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有了英雄用武之地。这里有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存在。我相信,我们老师们用先进的理念来引导,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道德课堂一定可以全国开花,那一天不会太遥远。刚才周主任从技术支撑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与道德课堂的关系进行了精彩阐述。接下来,我想请教74中学的孙校长,在道德课堂的推广中,您采用了哪些高招,让道德课堂的课堂形态在贵校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氛围? 74中学孙校长:谈不上什么高招啊。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与各位老师在这里交流。我们74中构建起的是理解课堂,谈起理解课堂,其实是在我们理解教育理念下和田局长道德课堂理念指导下,才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具有74种特色的理解课堂。提起理解,很好理解,与之相关的是和谐、平等、尊重、关爱,与之相反的暴力、训斥、贬损这样的词,所以我们的理解课堂,把课堂的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撑,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课堂即生命,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得以体验、得以实现的地方。理解课堂的逻辑起点和灵魂,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顺应学生的天性,呵护、唤醒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就是我们理解课堂的逻辑起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目前已经构建起这样的大课堂理念,有课前的心理准备,有课中的沟通理解和反思理解,也有课后的跟踪理解,比如刚才展示的冯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这个环节和步骤只是沟通环节的一个片段,我们依托分材自学稿等,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很负责地说,刚才的课堂视频就是我们的课堂常态,我们平时这是这样教学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的苦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已经习惯于先预习,课堂展示和课后的跟踪理解。老师们也习惯了,平时困惑老师的集体备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有创造的快乐。第三点就是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很明显,近几年老师的教学成绩提升了,最先开始的垫底学科目前已经变成学校的龙头学科了。特别是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了。田局长说,教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幸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我们已经走在了奔向幸福的起点上。尽管还有距离,但我们愿意为此而努力。 涛哥:教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也意味着,我们一直在路上。 …… (未完待续,未经本人审核,仅供博友研究参考)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