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郑州教育资源被指分配不均

2012-08-05 10:0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河南商报报道:昨天,河南商报“晒承诺,促落实”系列报道热线接到不少电话,不少学生家长反映,有的学校奠基后为啥一直不见动静。

  还有家长说,管城区教育资源本来就紧张,但今年的新改扩建学校数量最少,一个大社区周围却没有什么学校,孩子上学是大问题。

  他们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推进中小学新改扩建速度,尽早解决孩子入学难、大班额的问题。

  1

  建校速度慢

  新校区奠基后就再没了动静

  每年,郑州市都承诺建学校,少则15所,多则30多所。

  “如果这些学校都落实到位了,我们的孩子上学也不会那么难,那么挤。”昨天,市民李先生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郑州建学校的事儿。从2006年起郑州市计划每年新建15所中小学校,可几乎年年有“欠账”。2008年郑州市计划新改扩建15所学校,当年得到落实的只有6所,这两年要稍微好些,不过项目速度还是慢了点。

  一位家长说,离自己家不远的郑州实验中学,2009年12月28日奠基,当时听说计划2011年建成。他想着等儿子上高中时,兴许还赶得上。

  没想到,奠基仪式结束后就没了动静,后来说2010年9月准备正式开建,可到现在还没开工。2009年的承诺到现在都快3年了,明年会不会招生还很难说。

  另外,不少家长反映,这几年每年年初都有规划的新建学校对外公布,等于说这些学校列入了当年的建校计划,但往往到了下半年还没动静,眼看到年底时举行个奠基仪式,“当年承诺的学校,不能当年真正开建,影响第二年投入使用,不断增加的入学压力很难及时缓解”。

  2

  资源分布不均

  教育资源紧缺的地方没建学校

  在郑州,有些地方很缺学校,但却一直没建起来。

  “我们所在的小区,听说按要求开发商至少要提供3所小学、1所中学的建设用地,可现在一所学校也未建,眼看孩子该上学了,以后去哪上?”在郑州市航海路沿线一小区居住的刘女士说,她越来越为孩子上学的事儿发愁。在她看来,开发商不按规定预留教育用地或不建学校的话,政府也应该承担起建校的责任。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市区周边新建楼盘增多,高楼林立,有的地方已建和在建小区很多,人口密度很大,但缺少学校,以后孩子上学都是问题。

  比如北环以北和美景天城一带新建小区较多,规模较大,但周边缺少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部门和老百姓都知道哪些地方缺学校,却一直没有采取措施解决。“无论是开发商没按要求建学校也好,还是开发商没预留教育用地也罢,但政府是建校的主体,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易址新建等,缓解当地的入学压力。”有市民认为。

  3

  市民有话说

  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应针对郑州市的“大教育”

  郑州市民李女士家住管城区,今年孩子上初中让她着实作了难。

  她说,郑州市管城、二七、金水、中原4个区,管城区的教育力量一直很弱,平均班额是最大的,小学阶段教室里都塞了80多个学生,“关键还是学校建得太慢了”。

  今年,李女士的孩子结束小学教育,报初中时发现,“在管城区孩子上完小学,找所好点的中学就很难,金水区有六中、七中、八中、省实验中学,中原区有外国语,二七区有二中、四中、五十七中,只有管城区没有一所像样点的中学,且学校数量少,只有五中、三中、三十九中、六十三中、四十五中几所学校,大班额依然存在”。

  令李女士不解的是,既然管城区学校少、好学校更少,那么,在优质资源倍增中,其增量就应该是最大的,不然怎么能称得上“均衡”呢。

  可是,今年,在郑州新改扩建的33所学校中,金水区占8所、二七区占5所,管城区仅占3所,除惠济区外,管城区是新增学校最少的区。

  李女士认为,政府在实现均衡时需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树立“教育不是某个区的教育,而是郑州市的教育”的“大教育”观念,综合考虑各区、各类学校的现有办学条件,均衡各区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

  统筹:记者王海科

  执行:杨慧俊王轩昊 实习生逯彦萃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