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物理奥赛人数不减反增
11月上旬,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就是俗称的奥赛)决赛在杭州举行颁奖。据组委会的统计,本次大赛的全国参赛人数超过了52万人,这是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比赛。
正是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参加大赛的中学生不减反增。
不过,河南地区的参加人数却有所减少。
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石敬凯说:“在河南省整个物理、生物方面竞赛的人数锐减。目前整个郑外生物小组也从原来一二十名减到现在仅仅7名学生。竞赛方面的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校方重视度不足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而有些家长过于‘功利化’的报名初衷则是奥赛发展受阻的致命性原因。”
减少加分政策,吸引真正的学科爱好者
在采访时,一些专家认为,加分政策的瘦身,并不会使有数学、物理等学科特长的学生发展受到限制。
石敬凯一直负责学生的竞赛辅导,他认为学奥赛对学生的数理化功底要求很高,若只为保送、加分,学起来不仅相当痛苦,效果也不大。“没了加分和保送的条件,自然淘汰了一大部分学生,留下来的都是对奥赛本身很有兴趣的孩子。”
目前,郑州外国语学校已将奥赛课程渗透到日常理科实验班的教学中去,从最基础的学习中发掘孩子们的兴趣。学校设立理化教学实验室,平时只要孩子有提议,就可以由老师带领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学校从平日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只有坚持下来、有兴趣的高二以上同学,在比赛前才会组织起来每周进行两次的强度训练。”
高考政策改革对竞赛有利
“改革对奥赛的影响主要还在升学问题上。”石敬凯说,对竞赛学生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这是少数人的游戏,一方面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的学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有功利心的学生则不会在奥赛学科加大投入。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现在的高考改革方向,就是鼓励学生发掘特长。换个角度看,新高考是从根本上激发有特长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参加各类竞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可获得高校保送资格,但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一些学科竞赛获奖但不够保送资格的学生,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竞赛的学生,在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会有优势,因为自主招生理科是考物理和数学两门课。不过假如搞竞赛的同学是偏科的,就没了优势,因为自主招生获得降分优惠后,高校还是要看高考成绩。
目前,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招生。今年自主招生放在了高考之后,结合整个教学改革,竞赛学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兴趣才会坚持下去,大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最终都从事了相关行业,多数获奖的学生现在基本都在国外深造。”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