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如果说创造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打通、多种学习成果相互交融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就要打开限制知识流动的闸门,凝聚共同的破局力量,使得兴趣自由翱翔,创造力得以择土生根。
一位学者在阐述创新时曾有过很贴切的比喻,“要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创新的活力在于人,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创造,首先需要一场思想的革新。我们需要改变流水线简单造物的方式,也需要克服分类贴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微观层面,制造与创造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完美复制,依靠简单投入拉动,后者则生长于尝试当中,只有给人更多主观能动空间,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当此之时,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时不我待。只有每一位决定孩子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原标题:“退学北大上技校”勇气背后的追问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