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身份壁垒将破除
杜玉波表示,将鼓励所有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今后,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211”、“985”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两个工程的代称,一个是为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一个着眼于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这两项工程都是20世纪启动的,距现在已有近20年的时间,在促进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集中力量与资源,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高校,但是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11”、“985”高校在资源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
据杜玉波介绍,2004年,教育部党组就作出开展省部共建工作的战略决策。经过10年实践,共建高校已由中西部10余所地方高校,发展到覆盖中国全部省份的48所地方高校。
他还举了“2011计划”的例子。该计划提出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实施后,将不会有“2011高校”的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实体。
不过,他也坦言,在“2011计划”推进过程中,多数地方高校仍然存在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据杜玉波透露,已首批认定14个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四所地方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脱颖而出,为地方大学开展协同创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提出好大学的“四个比度”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杜玉波提出了中国好大学的新标准:衡量大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比度”。
这“四个比度”是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他还表示,不要过分在意大学排名,要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认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社会评价,有多少优秀毕业生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