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211”“985”基本完成使命 阻碍高校良性竞争(2)

2014-11-19 18:59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为突击上马 学生被拉搞“接待”

  在湖南的“211”工程大学中,目前已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招生办)、湖南师范大学和国防科大4所。同样位于湖南的湘潭大学,是该省教育部共建大学、唯一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院校,在武书连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综合实力位居第79位,然而,它却至今没能评上“211”。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水平、科研能力、学科建设都非常一般的高校,出于搞地区平衡的行政需要,“分果果”一样均在“211”之列。

  为了能上马“211”、符合各项指标,不少高校采取了“运动式”突击战: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

  据一些当年评“211”的在校生回忆,“那时候学校要评‘211’,到处是美化工程,一些从来没有的专业突然冒出来,学生、老师甚至没几个,我们学生会干部都被拉去搞各种‘接待’”。

  “恶性竞争”手段也相当普遍。储朝晖说,有一些学校为了评上“211”“985”,从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师资。

  我们是否还需要“211”“985”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211”“985”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发展现状并不太完全适应。比较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争抢经费、加剧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围”资格,也需要“跑部钱进”拿项目。广东省政府督学钟院生说,专项资金不是采取公开竞争的分配方式,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专家依据上报材料评审,封闭运行,有寻租空间,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设了“资金办”,“跑部进京”争经费。

  另外,由于有“211”“985”的存在,导致一些招聘单位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导致很多非“211”“985”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教育专家指出,有比较浓重的行政干预色彩的“211”“985”,现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负能量”。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211”“985”,未来如何调整和改革,值得期待。

  声音

  争议背后是高校改革之问

  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

  人们质疑的,其实是近20年前的一个行政决策,在现今的实际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等级,强化了高校领导政治级别等行政化色彩,并产生就业歧视、择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导向。

  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211”“985”工程这种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原来一些很强势的学校专业学科,不少被削弱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因为它更多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来左右,而不是依照学术的自然发展和分层。这样一来,高校就更加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依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高水平学术的追求。

  在“211”“985”工程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体系内还是国家主导科研设置,在高校内部具体实施,与产业、社会、经济大部门横向联系不够,与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已不相符合,改革早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