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途
众多组合选择难,“症结”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欠奉
改革后,“小3门”选考科目、选修课等都需要新高一生自己来选择,面对众多选择,有些学生反而感觉负担很重,困惑重重,不知何去何从?
对此,唐盛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他认为以前的教育体制基本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多选择机会,这应该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个弊端。作为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作出判断,这是一个基本的素质,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对选择还很难作出抉择,这对他来讲是很不利的。课程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说我们的教育除了主动地教他,还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逐渐学会选择。
而这次改革,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选修课都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选择机会,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相信他们能作出较好的选择。他还补充说,有调查显示,很多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是很有想法的。另外像近些年举办的职业体验季活动,通过暑假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体验,让他们对很多职业有个较早的亲身体验,可以较好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等,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培养他们学会正确地作出选择,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
对于外界讨论的“综评”是否会流于形式的质疑,唐盛昌表示,原来的国内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考虑关注太少,这次改革则较多地关注了以前未考虑到的,以前从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重视综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更好地开展,慢慢地完善,但是这次改革却体现出了对综评工作的重视,前行的脚步虽然步履蹒跚,但依然是前行的。
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中取消艺术和体育加分政策的规定,这是针对两类学生,一种是艺术类专业的,一种是有艺术特长的,估计不同高校以后会定下相应的招生标准,但不会直接挂钩分数,而是在综评里设置权重来体现,多维地考量、选择学生。
那么,综合素质究竟怎样培养?盛雅萍表示,大同中学历来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已开设很多类似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针对新高考方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出台,学校还会在原有课程设置等教育体系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唐盛昌则建议,有条件的中学尽量多开设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作为教育改革的领先者,尤其在任上海中学校长期间,唐盛昌为上海中学的发展,特别是选修课程方面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据他介绍,上海中学规划设计了500多门多元化的选修课,“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关注学生志向、兴趣、潜能的匹配,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据上海中学曾做过的调查统计,该校毕业生的志趣、潜能与其未来深造方向选择趋于一致,在强化模式中高达90%多,一般的也能超过60%,比很多中学高出很多,选修课程与学生高考后选择的职业有着非常高的吻合度,减少了职业选择的弯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较大的帮助,这样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较为领先的。
同时,针对新高考的改革方案,作为选修课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也给目前选修课程还比较薄弱的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中学教育虽然规定以14门课为主,实际上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潮流已不局限于这14门课,打破这14门课的局限,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他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尽可能地多提供、开设选修的课程,这对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仅是局限于这些14门课的话,对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是这14门课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需要一些新的、中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选修课程出现,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学习。虽然以前选修课程的成绩很难在高考中体现,但是改革后,学生的选修课程成绩将可以体现在综评中,应该说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有帮助的。建议学校不要围绕着考试转,能以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发展、素质提高为主来开设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比如上海中学的海洋课程选修课,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很好的途径。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