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包容的
记者:一说“国学”,很多人往往想到儒学,问题在于,国学本身也是一个受争议的定义,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名词呢?
唐文明:其实说传统文化更加合适。对于传统文化,如果说到先秦时代,人们可能想到诸子百家,但是秦汉以后,儒家确实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但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秦汉以来,儒学有一个对其他各家的综合过程,不论是道家、法家,还是名家、墨家,儒学都曾经吸收过其中的价值。所以,在秦汉以后,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和政治制度连接起来,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主导性,而其他各家在儒家的主导性之下,也能够找到恰当的位置。
记者: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唐文明:是的。可能有人觉得文化是非此即彼的,但其实不是,以儒家而言,在历史上,固然有过多次排斥佛老的经历,甚至西方的基督教进入之后,也曾受过排斥,但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演变成现实中的争斗乃至杀戮,我们反观人类历史上的宗教战争、文化交锋,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其实是非常包容的,而且本身也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的变化。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转化
记者: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复兴什么?它的根本在哪里?
唐文明:就儒学而言,它是一整套的理论,包括对宇宙乾坤的认识,对世界、对国家,乃至对人本身的认识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很难简单地说清楚。不过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就是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可以说,家庭伦理是儒家伦理一个基本的核心,国是放大的家,宇宙乾坤也是放大的家。
记者:儒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都建立在等级制度上,这是否也是当前重新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呢?
唐文明:确实如此,传统的价值体系和君主制、等级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平等社会,君主制、等级制度已经不存在,因此,传统文化就需要一个现代化转化的问题。其实这种转化的努力早已开始,在民国时代,就有知识分子提出把君变成国,“天地君亲师”变成“天地国亲师”。不过,在当时,现代化国家尚未建立成功,经济发展也还过于落后,教化的问题自然也就很难得到解决。实际上,这样的思路,放在今天,也是可行的。
文化的个性和共性
记者:为什么传统文化需要更新和转化呢?
唐文明:文化一定要有个性,同时也不能太过特立独行,要关照到人的共性。就传统文化而言,一方面它本身要适应现代化,不能总是停留在古代的状态,同时它也不能一味适应,它对现代性也要进行一定的校正和调整。这是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种文化必然有它的倾向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说注重家庭伦理,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有比较稳定的家庭关系,对于社会稳定、个人的情感、教育等都有帮助,坏处是出现拼爹、富二代、乃至啃老等现象。而对我们来说,尽可能地发挥它的好处,并且要想办法避免坏处。
记者:实际上,今天的家庭和传统的家庭并不一样,传统的家庭伦理是否适合现代家庭呢?
唐文明:确实,古代的大家庭正在消解,代之以小家庭。家庭的关系也有了变化,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更注重相互尊重,夫妻之间更讲求平等。但是古代的大家庭本身还是以小家庭为核心的,事实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家庭中更加重要,夫妻是组成家庭的前提,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可能父母的注意力会更多倾向于孩子,这样的现象,不论古今,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传统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保留的,并且在今天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标准。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