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三: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招生录取采取两个依据,一个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校长们普遍认为在在改革后,学生综合素价评定的权重肯定会提高,学校现在所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很多东西不太真实。
很多校长就提出困惑的地方: “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综合素质评价怎样比较?如,北京的示范类学校的90分和普通类学校的90分,是否同样的价值?”“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真实性呈现?”有个别校长甚至提出建议:将“综合素质评价”改为“学生成长记录”,把高考成绩和学生成长记录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 如何利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其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有力工具,并且能够客观、公正、科学、真实的评价学生中学学习全过程,这的确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校长眼前的极大困惑。
困惑四:学生要怎样选择科目,老师要怎样进行个性化指导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 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校长们感到困惑的是:新政策让高中生有更大的选择权,但对一些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很困难,学校教师该怎样个性化指导学生?
校长们普遍感到担心的是,新政策在实质上招考未分离,且不再分文理科,减少了统考科目,学生选课会进一步提前至高一,在高考科目上学习拼命努力,其他科目达到要求即可,如果其他政策不能及时有效配合,实现不了高考改革的目的。同时,学生如何选择未来高校专业需要又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课程?学校以往从来没有真正有过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也没有这方面的师资资源,又如何去补上这一块短板?
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社会影响极大的改革,要考虑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科学性又要兼顾社会的公平正义。面对困难和困惑,有句话说得好:办法总比问题多!笔者曾和清华紫光教育的教研总监、《新高考政策解读与自主招生改革趋势校长论坛》负责人宋晓垒有过一次深聊,清华紫光教育和全国100多所优秀中学有深入合作,对处在一线实操层面校长们的困惑十分理解。宋晓垒谈到,一线校长们的困惑解决的好,这一轮的高考改革就会真正实现,如果对校长们的困惑认识不足,解决不到位,考高改革就会打折扣。对此,宋晓垒建议中学校长们在面对困惑和问题时,不要坐等政策消息,而要积极参与,走出去,去参加一些高水平的论坛、会议等,了解政策,学习经验。他还说,即将于10月18、19日在北京由清华紫光教育举办的《新高考政策解读与自主招生改革趋势校长论坛》就是一个专门探讨、回答以上困惑的会议,会议请了国内的顶级专家,特别是一批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详细讲解。相信我们校长有能力有办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困惑,将高考改革进行到底!相信我们的高考改革最终会成功,造福社会,造福芸芸学子!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