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的巨变
网友 树心
我是2001年上的大学,当时我家条件算不错的了,上学时带了一个舅舅送的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家人给买的新衣服,一大包行李,里面有妈妈亲手给做的被褥、买的床垫(因为怕学校发的质量不好)。最贵重的,就是爸爸送给我的一部三星最新款手机,我还记得它是翻盖、蓝屏的,珠光白,小巧精致,当时要两三千元,属于相当贵重的物品了。当时用手机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会一直捧在手里玩,一般就是买张电话卡,课余时间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报个平安。当时电脑也不普及,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几乎没人有电脑。老师上课不会像现在一样照着PPT讲,也不会要求大家交电子版论文。第一学期绝大部分期末论文都是用手写的,就算有电子版的,也是大家手写出来,再拿到复印社去打印,存在软盘里。
另外,还有一部SONY的磁带随身听陪伴着我,一台电子词典,一台用胶卷的傻瓜相机——时至今日,这些功能已经集成在一部手机里了。这些就构成了我的开学装备。现在听来老掉牙,其实这中间仅仅隔了13年!
寒碜的寝室,珍贵的友情
江西都昌徐埠中学 王雪晴
1993年,读了一年“高四”之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开学那天,我拎着一个小皮箱,背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就去报到了。身边唯一的现代化装备是新买的一台小收音机,15元。
到了寝室一看,“小伙伴们”都是一个寒碜样。地上除了几只热水瓶没别的,干净简洁得很。住在我对面的一位同学,带来了一把吉他,算是寝室里的一件“高大上”物品。本以为这位同学有弹唱特长,闲时也能让大家欣赏一下艺术,谁知他竟是个“菜鸟”,每天“1234567”地练习着,锻炼我们的耳朵和耐心。
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寝室就“power on”,左边电脑,右边手机,不理近在咫尺的室友,非要和远在天涯的网友谈人生,我们那时在寝室里大多是四人一组,扑克大战。打完了扑克,又到操场上组队打球。大家的友谊也在战斗中成长。到了晚上,我们就是卧谈会,天南地北地神聊。有时太晚了,某位同学说睡吧睡吧,但刚停了一会儿,一位同学重开话题,于是又叽叽喳喳……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