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哪儿的人?”】
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老吕夫妻对吕曦的教育一点没含糊。老吕是初中学历,陈姐是小学学历,两人都希望吕曦能多读书。在八一中学工作的老吕,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将来,我孩子能在这个学校上学,然后考上北京的大学,我所有的愿望就都实现了”。
吕曦从万泉河小学毕业后,因职工子弟的身份及相关政策顺利进入八一中学初中部借读。初中毕业,不愿求人的老吕夫妻,让吕曦转入民办高中清华志清中学——一学年的学费近2万元。父母的付出,吕曦觉得只能用努力学习来回报,但当学习目标成为高考的时候,一直把自己当成北京人的吕曦,产生了身份认同障碍。
吕曦的童年记忆里,是颐和园的长廊、天文馆的穹顶,是糖葫芦、萨其马,而不是四川的大熊猫或者串串香。
在家里,方言只有在爷爷姥姥在场的时候才会出现,其余时间都用普通话交流。和所有十八九岁的北京孩子一样,吕曦也爱臭美,尽管极少购物,也爱去逛逛三里屯、王府井或者西单的商场。四川老家的亲戚来了,这个“小北京”会带着他们去看看什刹海、钟鼓楼,这些地方吕曦感觉“北京味儿最浓”。
家里饭菜的口味会偏辣一点,但并不是十足的川菜,因为父母也都离家超过20年。有时候,吕曦会跟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打打牙祭,小伙伴们都是北京人,吕曦的口味也深受他们影响。“爆肚,我不太感兴趣。但是炒肝,我很爱吃,还有卤煮,别说我口味儿重啊”。
从记事开始,一直到高中,吕曦从没怀疑自己是北京人,尽管户口所在地不是北京,身份证的编号也不是110开头。但到了高中,当听说自己要回到原籍参加高考时,年纪轻轻的吕曦还是陷入一个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我到底是哪儿的人?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