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文理分科引热议 可能会增加学业负担?(2)

2014-09-22 10:33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隐忧:可能会增加学业负担?

  取消文理分科后,“两依据一参考”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所谓“两依据”即学业水平考试和统一高考成绩,“一参考”指综合素质评定。其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日常的学习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做到考试“一门一清”。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这种做法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个性化空间。不过在自主选择的背后,让学生、老师和家长产生隐忧的则是可能提前到来的升学压力——高考压力从高三渗透到整个高中阶段。

  “每门课程学完之后就考试,这等于一进入高中学生就要为高考做准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然会把知识点变成考点向学生讲授。”据北京北航附中的高老师介绍,由于与高考录取直接挂钩,在很多省份学业水平考试也被称为“小高考”,为应付“小高考”而进行的高强度应试复习,不仅会导致高考升学压力前置,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此前,在上海市西中学举行的第十一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一份由上海4000余名高中生参与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于高考改革方向最为认同的是“减少考试科目”,但并不支持“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加重学业负担成为学生最主要的担心。2002年,江苏省曾尝试实施文理不分科考试,后因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得不在一年后紧急叫停。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并不会增加学业负担。“无论是出于发展自身兴趣的考虑还是应对高考的功利目的,学生都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平均用力,而且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一般小于高考,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江苏连云港市某高中的李振刚老师认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实际是分散了学生的压力,“小高考”过后学生可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集中精力复习语数外三科。

  期待:变革录取制度同样关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并遴选出优秀人才,“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尝试在考试科目层面进行了变革,不过仍需要科学可行的录取制度与之进一步对接。

  “改革后在选择科目时,学生除了选文或选理两个方向外,也会出现交叉的情况,比如选择政治、历史还有物理。这种情况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标准有所调整。”杭州高级中学新高一班主任陈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们更期待录取细则的进一步出台。

  本月19日,浙、沪两地同时公布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根据新方案,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提出报考的科目要求,最多要求三门,考生只需符合其中一门即可。在符合报考条件的基础上,仍然以总分排序录取,高校不得提出规定科目成绩的要求,老师们的担忧迎刃而解。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学校能否独立进行录取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改革的关键。“如果录取制度还是在用最好的一次分数去进行录取。这样的话,也只是减少一次考试分数的偶然性,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在强调分数。”

  除了录取制度,取消文理分科后,教学管理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由于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集中在某一学年或学期“一考一清”,为帮助学生高水平地通过考试,学校势必会在某一阶段加大相关科目的排课比重,加之一个班学生选择科目的情况不同,这对传统教学班的管理和师资力量的分配均会产生影响。

  据悉,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浙、沪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试点,到2017年,改革将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记者 王维砚)

  (工人日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