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不应集中在一个学生”
“对于去年有内地考生退学重读的报道,本校认为不应将焦点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这种报道为学生而言,也是沉重的压力。”刚完成高考招生,回到香港的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谭嘉因也向本报表达了刘丁宁和周权放弃香港高校的想法。
他认为:每年不论舆论环境如何,并没影响本校招生情况。在谭嘉因看来:赴港升学,与留在内地升学比较,不会比较差,也不必然更好。“内地和香港两地教育环境差异甚大。不止是某一个别学生,任何一个高中生,选择大学时,均应透彻了解自己所选的学校,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来港学生应具备开放的态度,乐意探索新事物,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好好适应香港的生活。”
与香港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葛瑜玮一样,他希望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能有更多认识,“以免学生的期望与现实有太大的落差”。
谭嘉因分析:香港高等教育与内地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由的学习环境。香港的大学学习模式与中学不同,没有班级和组织。每位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参加有兴趣的团体。同学需为自己的取舍负责,学会在众多机会当中平衡自己的优次,分配时间。
“选择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他建议:适应自由学习方式的学生,较适合升读香港院校。
记者手记:
赴港读书热情下滑?
自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全国统分统招系统,到如今已有10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路如“过山车”:经历了1998年无人问津,2002年香港政府号召高校主动扩招,到2006年报名热、“抢状元”,2009年招生遇冷,再到2010年止跌回升。到近两年,高考状元放弃香港高校的新闻积聚,这是否是香港高校招生跌入“谷底”的节奏?
从公开的资料显示:2006年港大首次到云南招生,就“斩获”当年文科状元,到2013年为止,八年时间共录取了云南省七名状元。可以看到,2010年之前,港大极受云南状元们青睐,但之后部分状元转投清华、北大怀抱。上届云南省文理状元赵真、张宗慕雨虽在港大招生面试现场露面,却最后皆入读清华。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上海被香港高校录取的高考考生为89人,已连续3年下降,今年在少数学校甚至出现空缺。
虽然如此,香港大学相关招生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需要充分考虑到高考考生人数在逐年下降的现状。此外,香港高校收费高,即使给予内地学生部分奖学金或是津贴,学生自己还需要承担一部分费用。经济原因,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推断港校在内地招生“遇冷”。
如今,经历几起几落,香港高校逐渐回复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几大高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招的是不是“状元”不重要。香港大学甚至在面试时“淘汰”过“状元”。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