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受访者表示入学后发现学校和想象中差别较大
调查中,对于自己的目标学校,41.3%受访者坦言并不了解,35.5%受访者觉得“一般”了解,仅23.2%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进入大学后,78.9%受访者认为学校和想象中的差别较大,另有9.9%受访者觉得“不好说”,仅11.2%受访者表示学校和想象中“差别不大”或“无差别”。
3年前,湖北的于浩“稀里糊涂”地报考了北京某所大学金融专业。“当时考虑学校在北京,并且金融专业也是这所学校的重点学科。但来之后就傻眼了。”原来学校在北京郊区,并且住宿条件离学校宣传中的相差甚远。在大二的时候,于浩转到了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因为金融专业的课都太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失落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招生宣传有误,有不实之词,甚至有欺骗性信息;二是学生对所报学校各方面情况缺乏了解,或期望过高;三是高中和大学相互联系交流太少,各自封闭造成的。
对于这种现象,洪成文认为高中教育也需要自我反思。“每一个考生花12年时间去提高成绩,而花在兴趣甄别、未来发展目标设计方面的时间,又有几时?” 洪成文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关注成绩提高是基础,但是注意未来发展指导,可助力学生发展。没有专业指导的高中教育,必然造成填报志愿时的手足无措和焦虑”。
朱益明认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从先前的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当前的普及化教育,“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多元成才,开展生涯指导与辅导课程对此尤其重要。”
调查显示,63.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对此,其余36.6%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