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题立意:
1、明确“话题”意识
话题“人生如登山”是比喻性的一句话,必须扣紧话题谈“该怎样攀登人生的高峰”,其实就是回答你在“人生如登山”这一问题上同意谁的观点并讲明原因。不可撇开材料的要求空谈“人生如登山”。
存在问题:
A、只谈“人生”该怎样做,完全不以“登山”作比喻,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完整出现话题;运用论据时完全撇开话题去谈。
B、由“人生如登山”的话题引出另外的观点,然后完全去谈“另外的观点”,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如:“人生如登山,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在每一个歇息转弯的地方,我们都要学会调整和转变。(分论点:学会调整,要有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要有自信;学会调整,要有勇对困难的坚毅。)
2、立意的选择
根据材料及提示,文章关于”人生如登山”的话题,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立意:
A于丹教授的观点立意(我们要勇攀人生的高峰);
B以易中天教授的观点立意(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
C融合两者的观点立意:(都有可取之处)
一定认真分析对于自己哪一个最好写。
到底哪一个立意更好?我们应该根据应试作文的特点作分析:C立意因为要融合两者的观点,写作时逻辑思维的要求十分高,稍有不逊就容易陷入观点模糊不鲜明,导致两头不到岸;B立意观点没问题,但直接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作观点不够明确,必须另拟一句话明确表达此观点。
另外,用B立意写议论文在论据选择的空间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名人事例”中的名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攀上了人生高峰的人。所以,我们认为,选A立意更有利于发挥,且相对而言立意的品位更高。
应试作文就要求观点清晰,立意高远,材料丰富,便于使用名人立论。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