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我们这代人,尤其像我这样的理科男的阅读史。
我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家庭,家里没有知识分子,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所以从小就没有人来教我,你应该读什么书或者你要去找什么书来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这些人的读书史和教训,可能对于在座各位了解我们这一代理科男会有好处,你们或许还可以从中获得一点教益。
随着我年龄增长,又是下乡,又是破四旧,有些书要么是被破掉、烧掉,即使藏有这种书的人也不敢拿出来,你去借的话也不可能有人借给你,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找到书。
这恰恰是我在农村中的六年,又恰恰是18到24岁最关键的时间。不阅读的话就很麻烦。我们能够读的书除了马列毛著作外,其他几乎没有什么了。我自己梳理了一下,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有《辩证唯物主义导论》。读了以后,我能读懂列宁的《哲学笔记》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对这两本书的评价一般。但这些书以外的书,找不到了。还有一本书——我在农村当过4年多赤脚医生,所以《赤脚医生手册》是我经常读的。这是我们在那个年代能读到的东西,城市里可能比农村略好些。
上了大学以后,按理说进了知识的海洋,可以到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书来看。但是很遗憾,那时候我们都是分配制的,我被分配读化学,只能服从。所以我根本没有精力再去读其他的书,因为我初中一年级都没念完,要在大学里补数理化知识,已经耗费了所有的精力。所以我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的,大家可以汲取这个教训:因为没有其他的书或没有精力、机会读其他的书,所以恰恰在本应是情感丰富、想象力旺盛的年龄,我却只能把精力放在读理科的书,学习逻辑推理上。我至今感到十分可惜。
然后就过渡到改革开放,各种翻译的西方的思想著作都进来了,有很多其他的书来给你读了。这时候我差不多大学要毕业,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了,还是要读很多科学著作。也就是说,我在该接受严密逻辑推理训练的时候,激发想象力、思想和情感的书才到了我的手上,我又没时间读了,但还是要赶紧学啊。这对我个人整体知识结构的完善带来了致命的影响。所以本来应该培养理性思维的时候,在我们那时候恰恰又是一种韧性和冲动在引导着我们的行为。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