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一年多,她已经服务了逾百名逝者。“我们称他们为‘往生者’,因为他们是去另外一个地方生活。需要这样的心态才能理解自己的职业。”
与季烁红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陈怡璇在实习中领悟出了“安慰使者”的意义:一个丈夫在看到出车祸的妻子被“修补”得栩栩如生时,以为妻子仍活着,久久不肯离开。
“作为遗体整容师,我们做到的就是为逝去的生命制造美,给每个充满悲伤的家庭带来一缕爱的温暖和抚慰。”陈怡璇在本子上写道。
理解像生命一样珍贵
但社会上理解这些学生的人生价值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甚至他们的亲人也概莫能外。
2012年夏天,陈怡璇没有和家人进行商量就报考了长沙的这所学校。当她把真相告诉了家人时,整整3天,她和家人完全处于冷战僵持状态。
而季烁红的情况更糟,“父亲以断绝关系的态度告诫她——以后自己管自己吧。”
一些毕业生告知,读书时,学院的同学之间关系都很好。但其他院系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甚至食堂吃饭都不想碰到一起,让这些尚未入职的学生,隐隐读懂了入殓师充满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
老师们同样感受到压力。
200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苏立辉提及,来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时,人事处安排他到殡仪学院任教,他条件反射般地回了一句:可不可以换一个?
“但实际上我一直没有换,慢慢有了职业认同感。很多人都是从开始有想法,到两三年中接受现实,最终认同并融入。”苏立辉说,没来前认为这些学生肯定是老弱病残的多,其实更多的是帅哥美女,心理很阳光。
据悉,虽然学生就业只能去殡仪馆,方向较为单一,但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全国近1200多家殡仪馆每年人才缺口为8000人左右。因此,学院毕业生极为抢手。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