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3:志愿资料的“化简”之道
知道了哪些资料需要搜集,并对从哪些途径去搜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面对从网络中下载、从报刊中摘取的海量资料,怎样处理才能使其一目了然,使其在志愿填报时能信手拈来为志愿填报服务?以下提供四大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排除法
志愿填报涉及的资料如此之多,其中一些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关注的,而有一些是针对部分考生的。所以首先就是对资料进行挑选,将与自己无关的资料仅作浏览,不保存,或按与自己相关性从高到低按重要性分别整理成册。
与每一名考生息息相关的资料如《普通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招生工作规定》等,一定要保存一份;针对某些特殊类型招生的资料,比如军校生、国防生、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生等,如果考生有意愿报考,则要备份,如果无意报考,则可忽略;还有一些招考只针对少数考生,比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艺体类考生的相关文件,没有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则可不关注。
大学的资料也是一样,比如一名考生的成绩大多处于本一批次线上,那么了解院校时可以在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为主,适当选择一些本二批次招生的院校进行了解,本三批次、专科批次招生的院校则可少了解甚至忽略。专业资料亦是如此,比如文史类考生不用去了解理科、工科、农学、医学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基本上不招文史类考生。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文史类考生对偏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的话,可以更详细地翻看往年的《招生计划》,找出部分偏理工类专业招收文史类考生的院校,加以了解。
方法二:关键信息定位法
各类资料包含的内容都比较庞杂,在整理时,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将其中与考生自身最为密切相关的部分标注出来,并弄懂其意义。
比如《招生工作规定》,包含了高考报名、体检、测试、志愿填报、录取、照顾政策等内容,对于考生来说看到新一年的《招生工作规定》时,高考报名、体检等可能已经结束,而高考测试的科目和时间安排等内容学校会有统一的讲解,考生对这些内容可不予关注。但志愿填报、录取和照顾政策等就需要重点关注,比如设置多少个志愿批次、每个批次的投档录取模式是怎样的,每个批次可以填报多少所院校和多少个专业,录取从什么时候开始,录取有没有特殊规定,哪些考生可以享受加分、降分录取的优惠等等。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或内容,一定要标注出来,并通过咨询相关人士了解其真正含义,比如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征集志愿等。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