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打造适应贫困地区需求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一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艰苦、教学压力较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激励。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覆盖面,并逐步提高标准。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点教师需要。二要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轮岗交流机制,推进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三要完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地方师范院校要通过“免费师范生”等多种形式,招收本地生源,面向乡镇以下学校,培养承担多门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四要实行职称倾斜。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总之,要多措并举,让好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特别是要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做到全覆盖。二要提高应用水平。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扩展教与学的手段和范围,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三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尽快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缝衔接、互联共享,将学校教师、资产、基本办学条件等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贫困地区学生流动、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