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防骗意识匮乏,通过网络购物、冒充熟人、冒充公检法人员、网络购票、中奖、网络找工作等手段进行校园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高校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齐军表示,警方目前已采取进校园、上网站、发材料、演小品等多种方式为新生讲解防骗常识,但要想深入展开防骗教育活动,还需要社会、校方的共同努力。
当前,以网络购物、网络购票、网络招聘、购买游戏币、网上买答案为作案手段的网络诈骗在各类校园诈骗案件中占据半壁江山。校园网络诈骗呈现出日渐高科技化的发展态势,其手段层出不穷、花招屡屡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冒充公检法人员跨区域作案,给广大大学生造成巨大的损失;网络诈骗简单易学,技术的硬性要求不高,假网站注册容易,可以自动生成,相关业务漏洞和监管不力,为实施诈骗行为的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介绍,包括校园诈骗在内,诈骗类侵财案件由于大多属于远程电信诈骗,嫌疑人全程不露面,并采取技术手段伪装网址、电话号码等,给警方侦查破案带来困难。因此,对于诈骗,首先就是做好防骗工作。
齐军建议,应当利用校园网、学生通信网等,建立及时高效的防骗信息通报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警方发现,高校重视防骗工作,能够将防骗信息设置在校园官方主页、校园论坛醒目位置的,防骗信息点击量较大的,该校的发案率明显较低。“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常年坚持防骗信息首页刊发,并通过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将相关提示及时有效的发至学生,林大的诈骗类案件这一年多时间都处于低发案状态。”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破解校园网络诈骗的打击难题刻不容缓,打击校园网络诈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步骤地整合多方力量,多措并举、齐抓共管,逐步增强校园诈骗的打击效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财产安全,维持校园的良好秩序。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