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都还在,但为何媒体上教育热点新闻少了?大众媒体的教育话题无非来源于几个方面,教育部门的政策发布及解读,各类招生录取信息,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突发教育事件等等。对于前两类,如果缺乏公众的质疑和讨论,那么只能是单向传播。与此同时,公众对于政策变化的麻木,似乎也是原因之一。
比如,媒体上对于北京刚刚实行的“优质高中指标下放”,鲜有讨论,这让广大家长对此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发表意见。其实,这项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生源均衡的好政策已经在安徽、山东等地实施多年,山西晋中地区名额下放指标甚至已经接近 100%,不仅促进了初中校的均衡,而且向下传递,已经出现了农村学生不到县城择校,回流到家门口的村小、镇上初中的良性循环。
媒体对这一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到位,家长对新政的疑问更是无处解答:优质高中指标下放目的是促进区域内初中校质量均衡既而缓解“小升初”择校热,但在北京区域间教育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解决衍生的矛盾?这一政策向下传递到小升初,以及幼升小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流动儿童的随迁就读,大规模撤点并校后幸存下来的农村学校怎么办好,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都没有形成热点,是因为教育的参与者和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话语权,也在城市媒体人的关注视野之外。
而农村学生的学习住宿条件、农村教师的基本状况、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等等,教育部门也不能给出具体的数据,甚至包括学生的能力测试,也大都是作为内部研究指标,并不向社会提供。另一方面,一些民间发起的统计、研究还不能很好地进入到公众视野中。
总之,教育本身还有多种令人不满意的问题存在,教育部门也应该广开言路,向民间问计。中国自古有学在民间的传统,现在很多新鲜生动的教育实践也在各地不断涌现,课堂改革在农村学校生机勃勃,网络学习打破校园和国界,更有一些地方大胆进行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政策调整触及各方利益,有争议很正常,公众对于政策调整的漠然,对于政策可持续性的怀疑,才是更加可怕的现象,因为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因此,与其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还不如公开争论,开放表达。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