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末代千分考”
不少考生专门来体验
昨天,为了纪念最后一场复旦“千分考”,不少已经获得了其他高校录取资格的高三考生都来现场体验,“就当是见证历史吧。”邰州中学的邵真说。
更多的考生认为自己很幸运,“复旦‘千分考’还是挺科学的,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都是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替代成学业水平考试后就不会是这样了,谁都不能保证在三年的时间里,大家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在市北中学考点,来自行知中学的胡佳说。
家长顾圣杰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持续三年时间,“千分考”只要三个小时,对比而言,学业水平考试的战线太长,风险更大。
截至去年共预录取
4000多名上海学生
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复旦大学在上海部分考生中试行“自主选拔录取”,被称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也被认为是继高校实施保送生、优秀生自主选拔、5%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提出“凡经过本方案遴选过程、符合条件的考生,并参加了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便予以正式录取”,自主选拔录取方案是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经过高考才能取得入学资格,高考的成绩也对入学后奖学金的发放等有影响。
“千分考”后,划定分数线,选择一批考生进入面试,面试结束后发放预录取通知。2006年的4月14日,复旦大学向社会公布291位预录取同学名单,2007年继续坚持自主招生最终预录取283人,此后,复旦自主招生的步伐慢慢在扩大,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第一次将这一改革试点的受益范围扩大至500名,共有461名上海地区优秀高中生确认被复旦大学预录取。2009年上海预录取467人,2009年以后范围逐步扩大,当年在浙江招生100人。2010年又扩大到江苏,沪苏浙三地共771名高中生获得预录取资格,其中,上海565名、浙江104名、江苏102名。2013年获得复旦大学预录取资格的考生分布为:上海653人、江苏158人、浙江152人。
经初步统计,从2006年至2013年,复旦“千分考”,在上海地区的预录取人数约为4000余人。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