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新京报》2月13日)
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和误读。
英语退出高考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