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2014新年寄语

2014-02-10 09:58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培育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品牌保证。造就“知识结构合理、电影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电影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本科生,是进一步培养电影高端人才的基础。高质量的生源是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条件。在人才的选拔上,北京电影学院历来重视生源质量,也越来越重视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拓宽优质生源范围,广纳天下英才,欢迎敢于担当时代重任、有艺术追求的优秀电影后备人才加盟北京电影学院。我们也在不断改进专业考试方式和招生录取工作,不断完善招生监督机制,确保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

  建设电影强国、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这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2012 年 11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行业和领域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形成清晰的目标、具体的路线图、具体的时间表,让全社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进而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我国已经是电影大国,但并不是电影强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文化产品,原创性不足始终是中国电影的核心问题。如何用电影讲好中国的故事,这需要全行业的探索实践,更需要学术上的建构。北京电影学院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在 6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电影学院校名几经更迭,校址数次变迁,学校一度停办,然而始终不渝的是北京电影学院人振兴中国电影和民族文化的情怀和对党的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的忠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强大的电影教育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当前,作为全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建设电影强国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北京电影学院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实现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强“软件”建设。

  目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正进入一个理论建设、人才培育、创作理念和评奖机制等方面都亟需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北京电影学院长期以来在电影教育领域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现在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著名的高等电影专业院校,培养了新中国几代电影人,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摇篮”。这里,有电影艺术各领域的大师、精英组成的师资队伍,有最科学、全面的专业设置,有国内外最齐全、最先进的电影教学设备,有电影领域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最前沿的学术理论、观点和学术动向。对于热爱电影的考生来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是他们梦想的起点。而在今天,北京电影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育新型电影人才、引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完善中国电影文化建构的重任。北京电影学院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一代代学院人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培养优秀电影人才的神圣使命,牢记学校创始人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家“建设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殷切嘱托,把党建和思政工作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障,实现了学校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唯一”向“世界著名”的转变。未来,我们将会继承既有的“学院派 ”优良传统,通过孕育“新学院派 ”电影精神,全方位提振中国电影的创作、制作能力,充分发挥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学院派 ”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电影理论为先导,进行高度凝练的艺术创作。中国电影“学院派 ”建立的基础,是 1950 年北京电影学院的建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人为核心的中国电影学院派由此孕育出现:白景晟、张暖忻等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以《丢掉戏剧拐杖》《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论文在理论上完成了后“文革”时期的电影美学建构,宣告了第四代电影艺术创作的蜂起。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湘女萧萧》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标志着“学院派 ”风格真正登上创作的舞台。黄健中、杨延晋、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等后来被称为第四代导演的共同特征,便是在“文革”前期、中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9 年之后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以纪实风格形成对“文革”电影阴影和对传统“高、大、全”模式的超越。第五代导演以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为开山,包括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和《盗马贼》、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宁瀛的《找乐》等作品,以比第四代导演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写意的美学风格、更宏大的叙事角度和更深刻的文化反思,赢得了世界影坛的瞩目。他们与香港的“新浪潮”、台湾的“新电影”遥相呼应,形成两岸三地不约而同的电影革新运动。在他们身后,是年轻的第六代“学院派 ”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经由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积累,一代代电影人薪火相传、教学相长,延续着中国电影的诗性气质,使“学院派 ”创作风格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灵魂、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学院派 ”的核心精神是坚持电影的艺术性,但这不代表排斥商业性。尤其在今天,我们更不能将电影艺术的探索束之所谓“权威”或“学院”的高阁而固步自封。2013 年上半年,有两位青年新锐导演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颇为引人关注:一是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二是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两位导演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她们用创作实践促成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可称作“新学院派 ”的佳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