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健到底犯了什么事?
褚健为什么会被批捕,一直是个谜。1月17日上午,本报记者试图得到浙江大学校方说法,但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学校宣传部以及新闻办公室均以不了解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此前,有媒体以“高校反腐”为题材,将褚健列为一个校长腐败的典型。
浙江省检察院一内部人士此前向新华社记者证实,褚健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原因是涉嫌侵吞数亿元国有资产。“实际上,多年来一直有人举报褚健,每次都没有结果。”据本报记者了解,褚健被捕后,浙江中控科技公司也有其他高层被检方调查、询问。知情人士分析,褚健事发可能与多年前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的传闻有关。工商资料显示,浙大海纳是1999年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褚健等人共同发起,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当年的招股书,浙大海纳上市时的核心资产主要包括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等三部分。三块业务经由资本运作,先后被剥离,并试图再次包装上市。2003年,中控科技完成了一次决定性的增资转让,作为创始人和高管的褚健获益极大,他和妹妹成为第一大股东,占60%的股份,褚健因此一度被坊间称为“浙大首富”。
工商资料显示,中控技术的控股股东中控科技集团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从1999年至2002年内经过两次注册资本变更,分别是从100万元增资至1500万元,再增资至2000万元。此后,褚健成为集团前身中控科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可以发现,这一次校企产权私有化的动作,褚健家族是最大的获利者。
长期研究企业发展史的吴晓波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中国企业变革史上一段迄今仍然争议重大的公案: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企业界发生过一场以国退民进为主题的产权清晰化运动,数以百万计的国有、集体企业被出售给私人,其中,苏南及浙北地区就有相当大的国有、集体企业被私有化,从客观上看,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中国产业经济的生产力,完成了产权私有化的“惊险一跃”,中国民营资本集团的格局是在这一时期被确定下来的。
记者查阅同期的国企产权重大案例发现,海尔、长虹、TCL、春兰及科龙等公司的产权改革,其产权清晰化方案多被诟病。香港学者郎咸平甚至针对上述企业进行过一次影响巨大的质疑,但均告无疾而终。正如已公布的信息,中控科技的产权清晰化,正发生在2003年。
吴晓波说,在这一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过产权量化改革的政策性条例,因为没有规矩,因此每家企业的产权清晰改革都手法暧昧甚至涉嫌违规。从现行法律意义上,几乎所有的产权改革都可以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如果严格追究,每一个产权获益者都有“侵吞”之嫌。
“官方从来都没有公布过非违规法则,但企业的发展需要产权的清晰,谁都在违规,可是只有一两个人被处罚,这就是制度性的问题。”吴晓波说。
10年过去了,当年旧账再次被翻起,褚健或许只是一个个例,一大批在那个时代获益的企业家又将如何面对当年的“原罪”?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