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事发后,传闻很多,尤其以“前校长秘书”的身份最引人遐想。抛开种种涉嫌人身攻击的流言不谈,权力会否“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恐怕不能算是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表面看,贪腐的是一两个人;但在民众眼里,溃坏的却是完整的制度链。仅以胡娟事件为例,显然绕不开几重追问:一者,在人大这样带有行政色彩的高校,“去行政化”之前,官员晋升通道何以在胡娟身上如此语焉不详?谁有能耐令其突破正常的晋升制度而置程序正义于不顾?二者,胡娟的上升之道,处处有“学术供养”的影子,而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对其“能力”上的质疑。但就是这样的人,依然可以成为“院长”与“博士生导师”,学术斯文还能找到自己的遮羞布吗?
回头看看,以上问题也许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没有蔡荣生事件的引线,胡娟的是是非非会走进公共监督的视野吗?在监督可能还不如人大的其他高校,究竟还有多少类似“前秘书”胡娟这样的“高人”,风光无限地蛰伏在校园里?
权力上的失范,损失的是可见的物质或公信力;学术上的诡异,受害的可能就是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与坚守。作为中国高校典范的人民大学,如今爆出贪腐之外的种种猫腻,这是令人难堪又难过的事情。但这也恰恰告诉我们:以去行政化为使命的中国高校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容不得继续拖延敷衍。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