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教育评论:自主招生 难在何处?(2)

2013-11-29 09:54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应试教育魔咒

  “但闻楼梯响,不见人影来。”这句评语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失望之情。

  国家推行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一词分贝数最大。但无论社会关于改革的呼声如何强大,仍然很难扭转考试中心论的现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基层,素质教育成了噱头和部分学校漂亮的新衣,私底下,人们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以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的中小学“减负令”为例,靠行政命令推行的减负令难以落到实处,各地在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愈发沉重的书包,无声地诉说着政策的失效。推行“减负令”,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和老师为何没有积极性?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准的标准仍然是分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谁减负谁吃亏”,政府一减负,学校或社会兴办的各种培训机构就兴奋。

  “高考指挥棒在那里,单一的升学独木桥在那里,这种压力层层向下传递,甚至延伸到了末端的幼儿园,竞争的恐慌还在,有多少家长和学校敢于放下作业量,另辟蹊径呢?”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解释应试教育的坚冰难破。

  当年主张废除高考的范谊,认为改革的契机来了,经过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大提高,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的内涵与群众期望值、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背离成为主要矛盾。他的预计似乎过于乐观,在动辄学历查三代,单位准入门槛要求“211”、“985”的当下,上学难不再是问题,矛盾进一步转化为上好学校难。

  作为改革开放最重要成果之一,高考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过去的教育改革行至此处,大多绕道而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步无法绕过。

  关于“偏才”、“怪才”的争论,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下,2003年,国家启动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允许国内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去发掘那些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借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

  十年弹指一挥间,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了“北约”、“华约”、“卓越”、“京派”四大联盟,这项被委以破冰重任的改革同样遇到了瓶颈。自主招生的政策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它催生了各种潜能培训班;它“偏好”城市学生;它被指是一次劳民伤财的“小高考”,打乱中学教学计划……各种置疑声不期而至。“没有多大变化,过去大学‘掐尖’是暗中较劲,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变得半明半暗,其实还是‘掐尖’式招生。自主招生应该体现为学生和高校有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比如一个学生会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现在更多的是名校提前敲定尖子生。”石家庄某示范高中校长这样描述改革前后的变化。自主招生后,大学和某些超级中学步入了更紧密的“蜜月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