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武大都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团队,更鼓励他们参与跨学科的研究。这是另一种“不拘一格”,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找准兴趣点,取得科研成果。很多本校培养的青年教授,实际上都曾受益于这种培养模式。
史良胜还记得,自己科研道路的开始也是在读大三的时候,在校园里看到一张“招聘广告”。广告的主人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名老师,他希望面向全校,招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他的野外调查课题。
那是2001年,这种为实验室“招聘”学生的形式,在当时颇为流行。很多开放式的课题,对学生的专业、年级要求都没有限制,甚至文科生也可以加入。
传统还在继续,不过,现在的老师不用再去教学楼或海报栏里张贴广告了。对于34岁的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付磊教授来说,他只需要在自己的课题组网站上标注一句话:常年欢迎校内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课题组。
如今,他的实验室里有十几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本科生绝不是给老师或研究生打杂的,很多新的想法都源自他们。新学期开始时,学院还会把各个实验室的学生打散,和各个实验室的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到今天,“本科生进实验室”在武大已经制度化,覆盖绝大多数学生。实践成果会作为“创新学分”,计入他们的总成绩中。
硕士二年级学生马鸿旭觉得,武大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找到一起实现的人,找到指导的人,找到实现的地方”。从大二开始,他就参与到自己所在的遥感学院的科研项目中。如今,到水利水电学院读研后,他转身做起了四五个本科生的“科研导师”。
良性循环正在形成—80后教授们的实验室里,正在走出85后、90后的未来科研人员。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