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联考组织分别被称为“华约”和“北约”。随后,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组建起“卓越联盟”,将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三国杀”局面。
这一年春季,三大联盟分别举行了自主招生笔试。过程并不像它们公开声称的那样完美。联考确实减轻了考生的成本,但一些中学校长和考生抱怨,联考不是高考前针对尖子生的一次小高考吗?就连考场的画面都与高考相似。
即使在联盟内部,也有一些高校是“迫于形势”被动加入的。有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不加入则可能被边缘化,一所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很难与捆绑在一起的多校相比。另一方面,教育部鼓励试点高校探索多元的选拔方式,高校统一出题考试,算不算一种倒退?
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年底。12月1日、2日,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2012年不会参加联考。根据两校的解释,并非联盟内部产生矛盾,而是两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新的招生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本校理念的学生。
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反对围绕分数线做文章,甚至把招生政策作为争取高分生源的手段。该校还表示要“真正用好自主权”。
2011年下半年,由于教育部批复较迟,各大高校迟迟未能公布自主招生方案。这引起了很多猜测。一个流传的消息称,教育部可能会拆散自主招生联考。
这个传闻随着教育部官方通知的下发不攻自破。通知中的一句表态让几个联盟松了一口气,“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
即使在联考高校内部,关于联考变相垄断生源、抢夺尖子生的批评也不鲜见。由于中学推荐自主招生的生源与高考尖子生的重合度极高,高校事实上是在高考前预先“筛选”一遍尖子生。北大和清华几乎垄断了联考能招到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其他学校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单飞”之后,也有高校招生负责人私下表示,后悔没有退出联考。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