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迄今为止清华历任校长中,在职时间最长的,除了梅贻琦,就要数蒋南翔了。他们也是清华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位校长。
自1952年到1966年,蒋南翔在清华园度过14个寒暑。如果再算上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他73岁的人生中,有25年属于清华。
他是清华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校长,并长期兼任党委书记。
学生领袖
“不平静课桌”点燃学员
蒋南翔躲进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花了两三个晚上,写出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炮口直指华北。
1932年,蒋南翔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他是个质朴寡言的青年,好像还有点腼腆。在同学们眼里,他长年穿着一件灰布袍,喜好国乐,闲时拿一把二胡,闭目独奏一曲《平沙落雁》。
但他却成了北平城内爱国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清华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学生也被逮捕。蒋南翔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主编进步刊物《清华周刊》。
把22岁的蒋南翔推上时代前台的事件,是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运动”。当时清华、燕京两校响应北平学联号召,准备组织大规模游行请愿。蒋南翔躲进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花了两三个晚上,写出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亲爱的全国同胞,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篇文章在12月9日的游行队伍中变成传单,贴满了北平的大街小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点燃了全国学生的爱国热情。12月10日,北平学联决定实行总罢课。12月16日,学生们再一次走上街头,抗议国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天发布的《北平市大中学生示威宣言》也出自清华学生蒋南翔手笔。
因为有人问过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现在要搞工业大学,行吗?”蒋南翔说:“我边干边学,学成一个工业大学的学生总该可以吧?”
1952年的最后一天,蒋南翔终于回到了他曾热血激荡的清华园,这年他39岁。在新校长欢迎会上,他说:“我没有学过工程,自己不懂业务,但可以作为一个见习生。清华是一个有基础的学校,这里许多先生是我的老师和学长,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果然,此后的很多年里,学生们经常看到蒋校长提着一个黄布书包走进教室,坐在后面听课。甚至到上世纪60年代初,年过五十的蒋南翔,还坚持到无线电系做实验,每周一次。
蒋南翔到清华时,正值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刚毕,清华、北大、燕京成立了三校建委会,统筹校舍建设。由于当时刚刚结束“三反”运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建设也都强调因陋就简。蒋南翔摇头,认为学校建筑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在他主持下设计建造的清华大学主楼,仿效莫斯科大学主楼风格,高十层,总面积七万多平方米,1966年完工,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物。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