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呼唤西南联大精神(2)

2013-11-08 13:35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西南联大到底是什么大学?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不妨让我们去好好追溯一下。

  一、西南联大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艰难困苦的8年时间里(1938年至1946年),共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二、西南联大的情况。校行政组织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由3家大学的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组成),一个是教授会;专业设置: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傅5个院26个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校风: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三、西南联大的成就。西南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都是各自学科、专业的泰斗、专家。毕业生有3000多人,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成为国家领导人。另外,抗战8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达800多人,除担任翻译外,大部分直接参加了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和空军,血洒战场,为国捐躯。

  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简陋的环境下,西南联大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呢?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年研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研究什么?其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提炼、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对于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教育意义。结合西南联大研究专家谢泳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其西南联大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尊师重教。尽管时处国难当头,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还是体现了对大学教育的重视、对大学师生的尊重,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扶持,保证了西南联大的正常运转。即使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教授们依然能安心治学,学生们依然能刻苦学习。

  二、独立精神。“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理念在西南联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受外界影响和左右,对于行政当局的错误指令,西南联大从校长梅贻琦到教授们都给予了坚决的抵制。

  三、专家治校。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体现了对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重视,西南联大教授担任的系主任的权利很大,有权全权治理本系的一切事务,有权拒绝来自校领导、教育部门乃至行政当局的不合理指令,他们不怕校长、不怕教育部领导,因为教授们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国家对于专家的重视程度。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