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艺术院校播音系学生小刘看来,这样的判定,确实“所言不虚”,因为尽管不少学生的到课、听讲状态不佳,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能够在期末取得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我几乎没有认真听过几节,但最后还是拿了85分。那些考试前通宵背熟考点的同学拿90分基本不成问题。”
“在大学里一般两堂课最重要,第一周的试听和最后一周的复习。试听能初步判定老师为人‘厚不厚道’,比如给分情况、上课点不点名什么的。复习课就是磨着老师划分考试重点,几个人合作整理大纲,背背就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严更是对如何选课、怎么复习“门儿清”,“现在基本上每个院系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总结‘选课攻略’,除了几个讲课特别精彩的老师以外,大家选课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好不好过、点不点名、划不划重点’几项,太认真的老师还是避开为好。”
即便是本该严肃的论文答辩,也经常“又水又二地就结束了”。小刘回忆说,本科答辩时,班里30多名同学,只用了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轮到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时,因为有老师没有提前看过论文,张嘴就问,‘你是不是换发型了?’然后答辩就其乐融融地结束了。”甚至,她旁听的一次研究生毕业答辩中,有老师拿到的毕业论文“还冒着热乎气儿”,“答辩学生解释说忙着找工作,没时间写论文。老师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有了这些经历,面对即将到来的硕士论文答辩,小刘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反正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这么“混”日子,还有很多人在用功地学习,只不过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怕”字,成为了学习的原动力。
刘洋是山东一所二本院校里有名的“考证专业户”,刚刚大三,就手握十几本专业证书,从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驾照、导游证到注册会计师证,应有尽有,现在还在准备考研,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也是沙哑又疲惫,“上大学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累。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怕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也怕再让爸妈失望。”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