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大学教师不写论文被转岗 痛陈花钱发表论文潜规则(4)

2013-10-20 12:12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在杨飞发出那篇长微博的时候,已有人产生了对于杨飞“论文”质量的质疑,两天之后,杨飞应网友的要求,在微博里贴出了那两篇他称之为“还待完善的低碳经济研究论文”的网页链接,并且特别注明这不是论文版而是“科普版”。

  然而此番情势发生了大逆转,这一条微博获得的近200条评论基本是众口一词的拍砖:这样的文章怎么算是论文?没有论证,甚至连论文的基本格式都没有啊;看不出起码的专业水平,也就是杂文、博文而已;甚至有人直接不客气地说:“即便算作科普文章,一个三流的科普杂志敢不敢发这样的文章都是疑问”;“这样的文章也有杂志收了钱就肯登,说明问题真不小”……杨飞再怎么说“特别讨厌八股式的论文规范格式,我一直写科普文章而非论文,主要因为论文很少人愿看”;“格式不对,一个小时我就可以给改过来”,未免已经显得无力。

  杨飞挨这样的骂冤不冤呢?仅从他提供链接的两篇文章来看,的确,很难让人联想到“学术论文”。但其实他原本就不是当研究论文写的吧。在他的个人网站上,这两篇文章只是小小点缀,比肩而立,更活色生香的文章是70余篇的旅行摄影和专题摄影图集、摄影手记,8000多张图片,其他带着“抬杠”味道的杂文杂感,以及书稿《数码时代旅游摄影快速指南》和日记体小说《滇藏星空》。“低碳”、“气候变暖”两文,不过是他这个自认的环保主义者要跟主流观点“唱唱反调”写就的网文。

  看了长微博并引发出共鸣的人们,认为杨飞就像那个站起来说出皇帝新装真相的孩子,直白地道出了高教学术领域的一地鸡毛。在为他击节叫好的同时,难免一厢情愿地附会上自己的意愿,拔高出一个“有思想有骨气有原则有勇气的青年学者”形象。但随着事件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反差:原来他不是“潇洒超脱”,而是“囊中羞涩”。

  问题在于,在科研上有瑕疵的个人,可否同时具有道德洁癖?就像杨飞,其行为也许并非以道德挡箭牌做自己学术无为的遁词,而是确有自己的原则?

  又或者,用凌厉泼辣的语句道出的重重现实弊端,会因为发声者本人缺乏过硬的“学术成果”就显得无力甚至滑稽可笑?他就此失去了批判的资格吗?而对他的评价这样忽热忽冷,是理性的逻辑判断,抑或不过是感情用事?

  另一个问题是,考核一个大学的普通讲师,“教学”与“科研”这两把尺子,究竟怎么设定才是合理的,适当的?

  人力资源部评价,杨飞的教学“平平”,“没有特别突出的”;杨飞的自我评价是:中等偏上,无论是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老师之间互相听课打分,还是学生给老师打分,“最后那50名里肯定没有我”。他觉得不服气的一点便在于,“如果是学生把我赶下讲台,要求换老师,我没话说。但不发表论文就不准我上课,是啥道理?教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强行规定老师搞科研,这种规则不合理,是本末倒置。”“学术和艺术都是偶然所得,学术任务化,就好比一听说牛顿是被苹果砸中的,领导就让所有老师都去买苹果。”

  杨飞比较自傲的两点,一个是他上课从来不点名,课堂随时进出自由。“我觉得一个大学老师还要靠点名维持到课率太可悲了。大学老师应该靠学识、谈吐以及人格魅力来吸引听众。当然悲哀的是,我的自由课堂到课率只有50%左右。”再一个是他不照本宣科。“上学期把我忙坏了,开了三门课,有一门还是一周上两次课。周末和周四不上课我还要备课,因为你站上去就要不停地说90分钟。像我这么认真写讲义的老师很少了,基本都是用PPT。我的金融学讲义写了10万字,每年还在修改。”在杨飞的网站上能看到他的金融学讲义的开头部分,前言中写明本课程分为三部分: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产品市场分析;历次金融危机讨论;财经时事点评,包括分析媒体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专家文章。并且特别提示“时事分析也将是本课程考试的重要部分”。

  “这份活儿既然干,我还是想办法把课上好。”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