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1,念‘牙’,去了香港就听不懂话,像聋子一样,就听懂一个字两个字。”张引涛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刘丁宁去港大读书以后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遇到用粤语授课的课程时难以适应。这让好强的刘丁宁很着急,很怕自己听不懂而落下课程。
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北大师弟胡光明曾受刘丽朵之托照顾刘丁宁。对于语言关的问题,刘丁宁求助了胡光明,给其打了电话。根据胡光明人人网的日志,他说,刘丁宁告诉他完全听不懂广东话,而且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在人人网的日志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并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同学中大部分的本地生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学习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一次。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
刘丁宁还曾告诉魏新元,她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也不熟悉路。“我说我可以带你走,打印、复印、吃东西,都可以带你去。”魏新元说,刚到香港时,他感觉刘丁宁还是比较满意。但香港大学授课和内地大学有很大区别。这里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外界的引导和督促突然都没有了。“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你。你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我猜测她是不是也会不适应。”
“有人说她是为了72万港币的奖学金才选择的港大,我希望你可以帮忙粉碎谣言,绝对不是这样。”魏新元说,港大每年的学费是13.5万港币,住宿费是4万港币左右,4年加起来已经差不多70万港币了。奖学金差不多就是4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而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天吃东西都需要100~150港币。刘丁宁选择学校不可能为了什么经济利益。
“一天花100元,哪行啊。”对于外孙女香港生活成本的问题,张引涛这样感慨。其实,刘丁宁一家在辽宁本溪只是普通家庭,母亲在保险公司上班,父亲是本溪市地税系统的普通公务员。退休的张引涛目前居住的居民楼非常陈旧,家中的家具也是好多年以前的。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