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把社会实践当作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第三课堂”,今年暑期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600支团队近万名大学生,配备了400余名“实践导师”。这些导师亲临活动一线,全面指导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精心选拔,注重专业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为提高参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配备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管理干部等组成的“实践导师”队伍。这支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背景,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学生工作的专家学者、干部教师组成的“实践导师队伍”着力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思政教学、专业实践的过程考核,促进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70余支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团队重点实行“思政、专业”双导师制,将思政品德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
以身示范,深入一线与同学同吃同住同实践。“实践导师”深入学生、深入一线,把三尺讲台设在社区、农村,从思想动员、实践主题、活动组织、专业知识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导师”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了榜样。2011级思想政治专业的李雪娇是赴凤阳县“中国梦”宣讲服务调研队队长,她和队友都有一张密密麻麻手写修改意见的宣讲稿。“‘实践导师’逐个修改了我们的宣讲稿和PPT,甚至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重新针对地方特点调整案例,根据场地投影仪的效果调整PPT的配色。”她说。
创新方法,开辟社会实践新媒体育人新途径。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实践导师”还开通了微博,通过网络与学生团队微博实时互动。社会实践期间,百余名老师1600余条微博伴随学生们左右。一位“实践导师”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社会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让自己充分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可爱与真实,收获了很多感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