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通报了近3年来就业、升学类诈骗案件的情况。2010年至2013年5月,该院共办理这两类诈骗案79件,涉案数额高达3000余万元。其中,高校招生诈骗案件有39件。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曾静音表示,高校招生诈骗案件手段多样,而依托名校招牌进行招生诈骗是主要方式之一。
在该院近期办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害人李某偶然得知付某能够办理北京大学地空学院5年本硕连读的统招生入学,就为堂妹办理了手续,一次性支付了26万元。为了避免李某疑心,付某还伪造了一枚“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公章,出具了盖章的收据。随后,付某又将李某的堂妹安排住进了北京大学校内的地下室宿舍中,让其继续等通知。
等了20多天,被害人才发现不仅无法入学,付某也杳无音讯。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虚构教学机构、伪造公章,甚至租用知名大学校内宿舍,一步步制造假象让被害人上当。”曾静音说,这种骗术预防起来很容易,稍微一查就会发现北京大学从未有过“地空学院”。
事实上,犯罪嫌疑人所鼓吹的“扩招”、“机动名额”往往子虚乌有,家长们急于求成,总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能量大、关系硬,轻信犯罪嫌疑人的吹嘘。尽管骗术拙劣,但犯罪分子年年得逞,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仅2012年下半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高考(微博)诈骗案就达11起,占到两年来受理该类案件总数的28%。
“就业、升学类诈骗中,95%左右发生在熟人之间。”检察官刘可说,一般都是人托人,中间拐两三道弯,再多的话,“也不好骗了”。
在近两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高校招生类诈骗案中,有13件是犯罪嫌疑人许诺受害人可以上军校或艺术类院校的诈骗案件。
“许多家长对这类学校招生工作缺乏了解,认为操作空间大。”曾静音说,艺术类院校长期给家长留下的印象就是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专业课校方自主权大。因此,不少家长走进“找关系好进”的误区,信任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能力,让犯罪嫌疑人得手。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