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最亮眼的“父子兵”(2)

2013-07-24 10:42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自立是成长的关键

  当王嘉骝还在幼儿园小班时,就能流畅地念出郑渊洁的童话书;等他到了大班,就阅读金庸的小说。而阅读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当时工作繁忙,并没有时间教他认字,小嘉骝经常缠着保姆学认字。时间久了,嘉骝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就自己看起书来。“儿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面对事情的习惯。”在王永眼中,自立是儿子成长的关键词。

  上小学时,王嘉骝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小挫折。一天放学回家,他垂头丧气地告诉父母,自己的作业里有好多错误,作业本被老师撕了。“别的同学的作业都由爸爸妈妈帮助检查,没有错误。”王嘉骝非常沮丧地说。父亲告诉他:“爸爸妈妈的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帮你检查作业。你害怕作业出错被老师责怪,就只能靠自己每天检查了。”

  从那以后,王嘉骝养成了每天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到考试中,他很快收获了成效。王嘉骝当时就读于南京白下区的一所小学,区内的小学期中、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实行统一命题考试。截至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王嘉骝是区内唯一一个每次统考都是满分的考生。王永被邀请在家长大会上发言,介绍教子经验。“我当时告诉在座的家长,经验就是‘不管’二字,引起一片哗然。”王永回忆说,“但当我讲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这几个小故事后,在座的家长就纷纷鼓掌了。”

  进入大学后的王嘉骝,完全住校,很少回家。在充实而独立的大学生活里,王嘉骝对学习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他有一句常说的话:“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会以某种方式回报你。”

  王嘉骝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老师讲解的东西,他经常会在课后回想、咀嚼。“这么做其实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觉得问题还没想透,习惯性地就会在心里琢磨。”王嘉骝说,“这些看似‘无所谓’的内容,其实对日后的学习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这种“无心插柳”的不功利的心态,也体现在王嘉骝对生活的态度上。他有着很广泛的兴趣爱好:打羽毛球、唱歌、看科幻小说……“但其实这些都是爱好,不是专长。”王嘉骝颇为洒脱地自嘲说,“我参加过学校的羽毛球比赛,但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参加过校园歌手大赛,也没有‘杀出重围’。不过没有关系,我从中收获了乐趣。”

  王嘉骝还是一位国学爱好者,他最喜欢的一款游戏是《仙剑奇侠传》。别人只是玩游戏,他却在其中学习了很多的国学知识。“游戏里人物的传统服饰、语言对话、场景设置等,都展示了丰富的汉文化,我非常喜欢。”

  我为什么不能写教材?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这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也是王嘉骝的座右铭。比起别的年轻人,他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更加深刻:“成为一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师,是我的人生理想。”

  这个理想萌芽于大三时的一门课,王嘉骝感觉那门课的教材编得不好。“这教材真应该重写!”王嘉骝忿忿地想。突然,他灵光一闪:“写教材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从此,“做一名老师,写自己的教材”这个想法开始在王嘉骝的心中生了根。

  王嘉骝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那是在高中自修课的时候,他主动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化学试卷,颇受同学们欢迎;大学期间,给班里的同学讲课也是他的一个爱好和“副业”,班里有一些同学和他一样选择了化学专业,而王嘉骝在其中是学业最出众的,他便在期末考试前,找一间教室,给班里其他学化学的同学补习功课。

  “站在讲台上,写板书,讲解,我一点也感觉不到怯场。”王嘉骝自豪地说,“我喜欢讲课,把我所知道的传授给别人。”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