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这个事情与我无关
网友们发现,江苏高考材料作文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
比如原文里说的是间隔几个月,而题目是几天;原文里说的是玄色的蝴蝶,而题目却是“色彩斑斓的蝴蝶”。
近日晚上,记者联系上了远在江西的原作者漆宇勤。采访前,他刚刚在微博上给众多网友公开回复:
1、这次江苏的高考题目真的不能说是“我的”,不过是浓缩引用了我某篇稿子中的一小段文字而已;2、每年高考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材料素材总是要引用一些文字的,不用张三的就用李四的,所以,没什么大不了;3、现在对高考是不是关注过度了?4、命题者有他自己的思考,所以修改和改变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尊重的;5、我只是记录一段真实的经历,不知道可以如何解读,也不知道怎么会被引用为作文素材,所以,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与我无关,我是无辜的。
【采访原文作者】
原文是亲身经历
不清楚看到的是蛾子还是蝴蝶
据了解,漆先生是江西人,还是个80后,业余时间很喜欢旅行和读书写作。本次江苏作文题的原文就是他在几年前一次旅行探险后写成的。他从电脑里找出了当时和朋友们旅行的照片,才回忆起那次的探洞是在2010年的7月18日。当时他和几个朋友到萍乡附近一座不太出名的小山游玩,就走进了这个山洞。漆先生第一次进这个山洞,往前走了300多米,第二年再去往里走了400多米,直到前面出现一个深不见底的陡坡,大家才不敢继续前进,原路返回。
在漆先生原文中提到的所谓“玄色蝴蝶”便是第一次走到山洞内300多米处发现的。当时虽然带了两支手电筒,但是大家担心越往里走氧气越少,所以点了蜡烛,一来照明,二来看火苗大小判断氧气浓度的变化。蜡烛刚点燃没多久,就有人眼尖发现了岩壁上趴着蝴蝶。
漆先生给记者发来了当时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不过……“这是蝴蝶吗?看上去像蛾子嘛。”记者问道。漆先生也很坦率:“也有可能是蛾子吧,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在那个洞口确实有很多漂亮的蝴蝶,所以我们就默认是蝴蝶了。”
漆先生是在2000年参加高考的。而现在已经31岁,有个5岁女儿的他,一不小心成了江苏作文考题的原文作者——若是让他自己面对这道作文题,他又会怎么发挥呢?
“回头看看这个题目,如果我是阅卷者,我觉得只要作文符合人文精神的素养,话题能进一步拓展开来——比如,‘细节’决定成败、敬畏自然等,就可以给比较高的分吧。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反过来看,相对于这则材料,我的原文应该是个80分文章。因为我的原文过多地侧重叙述。
而如果让我来写这个作文可能要更深入集中地阐述自己的主题——例如要注意细微的事物等等。是人侵犯蝴蝶的生存生态和空间。”
人对自然与生态要有一种应有的敬畏与尊重。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改变大环境尤其是命题者对材料修改后的几句话:“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这让我们的立意自然会往“蝴蝶是自然的代表,探险者是人类的代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方向走,并由此引申出“人要敬畏自然(生命)”。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