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教育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长期以来,中国民众一直笃信“命运”一说,更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改变所谓的“命运”。古代的科举可以改变命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而到了现在,人们更加迷信“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于是让孩子拼命学习,正常上课还不够,各种补习班、奥数班、钢琴班……国家在配置教育资源时,也没有做到兼顾公平,名校与非名校,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和质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同时,社会在吸纳人才时只看好名校出身的学生。因此,人们更加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改变了少数人的命运),就想成为那些少数人。
说到底,这是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即使“天下不知”,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吃穿无虑。通过这个调查报告其实可以看出,公众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教育“减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是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增加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的灵魂和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公众的命运,教育的灵魂在于启迪人智,导人向善,增加公民综合素质。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公民聚合而成,只有公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软实力才能得到提高。如果说上世纪末的“精英教育”是为了改变国家“命运”,牺牲部分人的受教育机会、优先培养一批人才以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那现今就是要在教育普及率很高的情况下,促进教育公平。如果说以前因为教育资源稀缺,很多人通过教育获得“功名利禄”,那现在大学生多如牛毛,改变“命运”不是难如登天?
这也是中国现今的一个怪状:教育大大发展了,可人们脑子里一些腐朽落后的观念却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博士为什么就不能当老师?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种田养猪?怪哉“教育改变命运”! 蒋辉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