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家长助考 >

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针助考” ·温州晚报

2012-08-26 22:37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针助考”

2012-05-08

  新闻背景

  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众高三学子在教室里边打吊瓶边上课”的场面震惊网友。据媒体报道,学校说这是在为学生注射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不少网民疾呼:极端的功利观教不出健康的人生观,别让教室变病房!孝感中学学发微博称,不要歪曲事实,不要乱扣帽子,只是一瓶氨基酸而已,哪个参加高考的不都是怎么苦过来的?您怎么看?

  学校解释

  孝感市一中监察室主任高平强:打吊瓶不是在输液,而是在打氨基酸。高考前打氨基酸,多年前就很流行。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学生若感到身体不适,可以申请到医务室打氨基酸。上个月,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给学生打氨基酸,以增强体质、补充能量,学校、老师没有任何强制的意思。因为学生外出打一瓶氨基酸要半天时间,耽误了课程,加之来医务室打氨基酸学生越来越多,医务室容不下那么多学生,所以改到教室里吊。

  家长表态

  《武汉晚报》记者对学生家长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结果是一半人赞成“打吊瓶”,一半人反对。

  赞成者的主要理由是希望多一些缓解学生心理紧张的办法;相信暗示作用;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别讲大道理;学校是在为学生着想。

  反对者则称教育的根本是不断创新教育质量;要因材施教,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智慧;氨基酸之类的办法是不是涉嫌牟利不好说。

  专家分析

  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左学志:一个班20多个孩子竟然选择静脉注射氨基酸,简直愚昧!且不说氨基酸根本就没有补充能量的功效,光是静脉注射,就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氨基酸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但“氨基酸注射液”是一种处方药物,它主要针对营养严重不良的患者,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即使对重病患者,医生也要先详细检查,确定其适应症且符合注射指征之后,才能开出药方。如果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缺乏蛋白质等营养,不如多让他吃一个煮鸡蛋,喝一瓶牛奶。对孩子来说,自然摄取营养,好好休息,保持运动,比什么“灵丹妙药”都强。

  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胡红涛:看到吊瓶班的照片,连我这个局外人都感觉到了当时的紧张和严肃,大考之前学生应该减压,而不是增压。老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要做好学生情绪的管理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并教导他们自我调节。

  这是青春必须要打下的烙印

  邓为:批评学业的沉重也罢,声讨负担的折磨也好,都只能是在既有框框里的苦笑与呻吟,高考班打着吊瓶复习,这样让人有别样感觉的事实,不过是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告诉我们,在青春的岁月里,努力拼搏,忍受苦累,是青春必须要打下的烙印。

  苑广阔:“吊瓶班”的出现,确实有些悲壮,也让人对高三学生学习之苦不胜感叹,但也没有必要过于借题发挥,把其当成了是质疑和批评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由头”而无视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温暖与呵护。

  宛可欣:在当前大环境下,高考无疑是合理而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虽然机制存在问题,但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善。

  被悬吊的青春如何安放

  苏秦:古人以“悬梁刺股”来彰显“苦心志,劳筋骨”的奋发精神,如今孝感一中高考班内,“蔚为壮观”的吊瓶之下,埋头解题的学子们似乎也不遑多让,令人震撼的画面背后,不禁让人反思:当一门考试需要考生集体打吊瓶才能坚持复习的时候,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王石川:集体打吊瓶,这种场景多么富有意象,而又充满隐喻之意。青春在一滴又一滴的药水中溜走,这些年少的孩子被无奈、焦虑和伤痛裹挟。青春,本该飞扬,本该恣意,本该透亮,却被悬挂在一间逼仄的教室里,被沉重的高考所包围。曾经,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被应试教育所劫持,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考上大学并不难,但这些年少的孩子仍在苦苦拼命,他们被悬吊的青春如何安放?

  徐海涛:为了高考出成绩而让学生“全班吊瓶”,背后是极端的教育功利化。学习不是为了学生成长,而是分数见涨;教育不是通过潜移默化,而是“药物催化”。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全班吊瓶”的教育指挥棒,指向的是“急功近利”人生观。

  小结: 高考临近,考生集体焦虑这很常见,但通过打吊针的方式寻求心理安慰并不可取,毕竟打吊针输液是有风险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工作。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如果再不改变一下节奏,“教室吊瓶”这样的怪事还会层出不穷。

上一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