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鼓励和支持是给孩子最好的高考“良药” (记者刘蔚丹 实习生李佳摄)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夙愿
楚天金报5月27日报道 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了,眼看孩子就要上“战场”,眼下,家长们都在挖空心思为孩子“进补”。除了每顿挖空心思地为孩子补充营养,也纷纷把“×白金”、“生命×号”等保健品往家搬。还有一些家长,一听说某些药物可以让孩子们在考试中“有如神助”,立刻对这些“偏方”趋之若鹜。这些神乎其神的“偏方”果真有效吗?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推荐 2011楚宝贝年终季生肖宝宝秀
服用精神类药物助发挥?
专家:此举危险 奇效是无稽之谈
“眼看孩子就要高考了,可他那个顽皮样子,怎么能让人放心啊。”黎女士(化名)一提到儿子就愁眉不展。她17岁的儿子就读于武汉某重点中学高三,平时成绩中等偏上,班主任告诉她,孩子的成绩不大稳定,能不能考上名牌院校,还得看临场发挥。令黎女士发愁的是,儿子非常喜欢运动,即使已经进入高考冲刺阶段,也经常邀上三五好友,打球打得臭汗淋漓才回家。“这么大的孩子了,说他吧,他老是说‘心里有数’,说多了又怕影响他的心情。”黎女士觉得很无奈。她偶然一次听同事说,临考前,给孩子吃点治疗多动症的精神类药物,可以让孩子安静地学习,连续服用,孩子高考时会发挥得更好。黎女士虽然有点犹豫,但想想孩子的前途,她决定一试。可她跑遍了武汉的大型药房,也没能找到一家能卖给她这类药物的药店。
无奈之下,她只好去医院咨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保健科主任杨勤告诉她,通过给孩子服用精神类药物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说,纯属无稽之谈。况且,此类药物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中枢神经,盲目使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大脑。
[专家解读]
杨主任说,精神类药物属于“红处方”,只有少量的正高级医师才有资格开出,可见国家对其控制的严格程度。这类药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只针对临床上有明显指征的孩子(如多动症儿童)使用。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这类药物的用药、停药也非常讲究。在用作治疗时,医师首先会从1/4颗开始,慢慢加量到正常水平,再根据孩子的症状来调节用药的多少,从而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其实,即使是对于多动症儿童,医生也不会把它当成治疗的首选,而是会尽量以行为干预来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而准备高考的考生,精神本来就处于一种相对兴奋的状态,这种状态本来有利于临场发挥,但如果再加上兴奋剂,两种兴奋叠加起来,反而会起反作用,抑制大脑的兴奋。这样一来,考生反而会变“迟钝”,即使在面对自己曾经会做的题目时,也会反应不过来。此外,家长给孩子用药时骤增和骤减,都会导致药物对孩子的大脑构成直接的刺激,考生自身的神经调节被严重干扰,陷入紊乱状态,正常的孩子也会变得不正常了。
[案例链接]
去年8月,一名18岁高考生在母亲带领下来医院就诊。男孩面部表情呆滞,对医生的话很少有反应。原来,男孩的家长曾在当年5月请求杨主任为孩子开精神类药物,被拒绝后,家长仍通过别的门路弄到了药。令家长意外的是,孩子的高考成绩竟比平时的成绩更差。高考结束后,孩子经常在家一个人默默发呆,眼神发直。家长一开始还以为孩子是因高考失利而感到失落。没想到一个月过去了,孩子的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还性情大变,以往脾气十分温和的他,现在却经常突发狂躁,对父母大发脾气。
杨主任一问才知,因为对药物的用法、用量都不熟悉,家长心想“吃得越多越有效”,于是一开始就给孩子一天吃两颗药,高考当天给孩子吃了三四颗。高考结束后,又突然停药,导致孩子的整个神经调节系统被完全打乱,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身体,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来治疗、修复。家长闻之痛悔不已。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