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临近,如何选专业让学生和家长很犯愁: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信息不对等,错填误报;大学专业即使不喜欢、不适合,却再难回头。
按学科大类招生,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按大类进行招生,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待学生对专业作充分了解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这样的做法被认为是高校“通才教育”的尝试,也能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然而,一些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却已宣告退出。招生新探索为何被中止?学生报考困惑,如何解决?
高考在即,广东的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三所高校在多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1—2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这种招生方式,被认为能有效防止新生与专业“盲婚哑嫁”。
事实上,广东开展大类招生较早的高校是广东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商),该校2008年起即在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但试行两年后很快停止,2010年又回到按专业招生。广商的“倒退”并非个案,日前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全国地方财经类院校招生工作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已宣告退出。
大类招生遇阻,冷热专业严重失衡,按成绩分流招致学生不满
2008年、2009年,广东商学院连续通过大类招生方式,分别招生1000多人,两届合计近3000人。“前两年上公共课、专业通课,到大二下学期要分流专业时,问题出来了。”广商招生办主任余晓征说,学生选择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很明显。热门的专业,想去的学生扎堆;而一些听起来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又乏人报名。
校方急了。如果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教师不足;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老师课时不够,收入会减少。而且,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导致就业困难。如果给专业设定人数限额,就意味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选择意愿,势必伤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学生的感情。
没办法,广商只能狠狠心:先通过模拟填报志愿,对学生的意愿做一个大摸底;根据学生的意愿分布,考虑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最大容量,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学生正式填报志愿;最终根据学生志愿、学生前两学年的成绩和各专业招生人数,来分配学生的去向。
“这样一来,又给学生分了层次等级。”余晓征坦言,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自认为冷门的专业,都有一定的怨言,有些甚至自暴自弃。
在学生管理上,也有很多问题。广商教师陈小璇撰文提出,首先,二次选择影响学生关系。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专业班感觉陌生,新班级缺少凝聚力;寝室安排也面临同一问题。其次,辅导员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分专业后,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2012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现在这个流行语变了——学好数理化,所有考试都不怕;而考试过后,快速丢掉数理化。
据中国青年报日前的调查,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亟需大量工程科技人员参与建设和科研。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大量拔尖学生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争当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
在今日的大学校园,“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早已不是新闻。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学生的观念有偏差,选择过于功利,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选择什么专业,现在很少有同学根据自身兴趣;也很少有同学根据某所学校的学科专业实力;而是根据就业情况,哪个专业就业好、就业工作环境好、薪酬待遇高,就选择哪个专业。一流学生学财经,二流学生学高科技,是这种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同学们没有兴趣?这是拜基础教育所赐,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很多学生的个性、兴趣被扼杀,只要求学好语数外,获得高考的高分,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是用考分对应学校、选择专业。据媒体报道,我国招收高考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至少就有1人在这个学院。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填写志愿第一步,用分数对应高校,状元很多选清华或北大;第二步选专业,高分自然选择热门的、往年录取分数高的专业。
为什么大学最有特色,最具实力的专业,不受欢迎?除了这些专业中有不少是属于传统产业,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也不一定高之外,这些学科专业在大学里也不受待见。原因很简单,其一,不如经管之类的专业办MBA班、EMBA班那样来钱快,其二,这些专业,尤其是其中的基础学科,有一段时间,就业情况远不如经管、电信,在追求就业率的宏智下,有的专业甚至一度徘徊在生死线上,谈何吸引优秀学生?
就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高校追求就业率的就业工作导向看,上述情况没有丝毫转变,反而有所加速,“逃离工科”,就这样不仅成了学生的选择,也是学校的办学趋势。
这是学生“现实”的选择,但绝非“理智”的选择。单从就业看,这几年来,就业的冷热门已经悄然转变,那些被冷落的理工科专业,由于学校招得少,社会需求却增多,开始慢慢走俏,而那些学生追捧、学校厚爱的专业——也就是大幅扩招、大把收学生银子的专业,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这就是当下所谓的“热门专业冷就业”,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发布的《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本科失业量的44.0%,位居前五大专业的依次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他地方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此相似。
姑且抛开兴趣——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要让同学们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实在太难了——就从现实出发,为今后的饭碗,不要在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也有必要重新认识理工科。其实,从供需关系看,只有人才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才是热门,以此标准衡量,当前考生们追逐的热门,早已成了冷门。这实在应该引起考生们的高度警惕。
相关资料:2012高考报考指南 2012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