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求学》杂志2012年理科版第8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求学》杂志,
《求学》杂志官方微博 qiuxue
《求学》杂志官方公共主页 600527569
文本错误,有错必改。
志愿填报技巧精髓——“一个分数、三个梯度”
薛梅
高考,是高三毕业生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在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后,填报志愿则是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因为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否能进心仪的大学,挑到喜爱的专业,更多地决定着你今年是否会落榜。
目前全国志愿填报模式分为两种:一个是非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也叫做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另一个是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而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的省份,提前批次均实行的是传统志愿填报模式。不管是哪一种志愿填报的方式,它的总体录取规则都没有改变,即“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只是在投档的比例数和检索的过程中有变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志愿填报的技巧是对应录取规则而自我制定的规避落榜和“高分低录”风险的一种方法,要填好志愿首先要了解录取规则。
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志愿填报模式,都是按照“分批次”来进行录取,即“提前批、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本科和高职(专科)批次来进行录取。在录取的过程中实行“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也就是在实际的录取中,只有前一批次录取结束后,才开始下一批次的录取。这就是“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对于考生而言,如果被上一个批次录取后就不得参与下一个批次的录取。
而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和平行志愿填报不同的地方在于投档方式不同以及投档比例不同。
在投档方式上,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在填报时,是一个一志愿和并列几个二志愿。在投档的过程中,如果考生所报考的一志愿被投档后,没有被录取,可以再次投档到所填报的二志愿院校。也就是说,考生的在同一个批次有两次被投档的机会。
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中,考生在同一个批次中可以填报若干所院校志愿。在实际的检索中,考生如果符合某所院校的投档标准即被该高校提档。被提档后,考生只能够等待两种结果:一个是被该高校录取,另一个是被该高校退档。退档后考生只能够参与该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落到下一个批次再次被提档、录取。这也是传统志愿填报模式与平行志愿填报模式最大的不同和本质区别。
在投档比例上,传统志愿填报模式,高校提取考生的志愿档案比例是按照
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投档比例是:省内院校按照
从两种志愿填报模式录取规则的“同”与“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一种志愿填报模式都存在着风险性。而不论是这个风险性的“大”与“小”,只要是这个“风险”落到考生自己身上,对于考生个人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也是高考志愿填报中,几家欢喜多家愁的缘由所在。对应于录取规则,我们总结出志愿填报技巧之精髓——“一个分数、三个梯度”来规避志愿填报可能产生的风险。
录取技巧之“一个分数”——专业录取平均分
下面我们以天津财经大学在陕西省文史类招生为例子,对专业录取平均分作一个分析。下表分数为该校
专业名称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经济学
593(53)
/
/
金融学
590(50)
604(45)
600(57)
会计学
586(46)
606(47)
602(59)
汉语言文学
565(25)
597(38)
586(43)
日语
570(30)
601(42)
590(47)
从这些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来看:
三年来的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和最高区间是:
通过以上对专业录取平均分的对比与分析,相信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录取平均分的作用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录取技巧之“三个梯度”
“梯度”是志愿填报中的术语,这里的三个梯度是指批次梯度、院校梯度和专业梯度。批次梯度是指考生所填报的各个批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梯度。合理运用批次梯度可以规避因上一个批次填报不当没有被录取,而一个批次又没有填报所导致的落榜风险。
假设在需要估分和考前填报志愿的省份,如果某考生成绩预计低于一本线
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省份,考生在同一个批次所填报
而在传统志愿填报模式省份的考生,一志愿与二志愿之间要做好衔接,形成院校梯度。尤其是所选择填报的二志愿院校之间要选择有在二志愿录取可能性的院校,同时院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院校梯度。
院校梯度是指同一个批次中所选择填报的院校要按往年的录取分数呈现出依次降低的态势。避免“高分低录”风险。举个例子,某考生高考成绩在一本中段,在填报志愿时填报了提前批、一本和二本志愿,但是提前批所填报的院校名气和往年录取分数均低于一本所填报的院校,就会出现被提前批批次院校“截走”的结果,导致“高分低录”。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省份的考生,若把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顺序随意排列,也会导致被前面的院校“截走”的可能性,导致“高分低录”。
三是专业梯度,它是指考生填报各个院校志愿中,所选择的各个专业志愿,要从往年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向录取分数低的专业依次排列。即专业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